%@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李晓娟 报道
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隐藏在巍巍大力加山的褶皱中。近年来,这个偏远藏乡在日复一日的建设中充满了活力与希望。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日益富裕。
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道帏乡的党员干部实干苦干,将为民服务的舞台搬到基层一线,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铁锹为笔,大地为纸,描绘着幸福生活。虽然全乡各村展现的画卷各自不同,但内涵却出奇地一致:增加群众收入。
农民赋闲
土地托管带来新气象
“这个好,村民都很喜欢这样的托管方式。”尽管秋收已经结束,但在道帏乡多哇村的田间地头,麦香的浓郁气息还未完全散尽,农田里高度不一的麦秆似乎诉说着今年的丰收。多哇村党支部书记桑吉才让指着两山之间的农田高兴地说,土地托管以后不仅效率高,而且给村民节省了不少种地成本。
土地托管在多哇村实行的这几年,桑吉才让明显感受到村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高涨了不少,不仅是因为种地更方便了,更多的是因为政策的大力推动。
多杰才让是循化贝珍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20年,刚刚从牛羊养殖转型过来的多杰才让毅然决定在全乡实施土地托管。“当时因为环保要求我们关停了养殖场,后面乡领导说土地托管发展前景好,让我转型,我就转型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多杰才让说,转型以后,村民受益也更多了。今年多哇村全村所有耕地都在他的合作社进行托管,总面积达53.3公顷,全乡托管的耕地面积达933公顷。
“以前养殖的时候每天都很忙,现在一年中有一半时间都是闲着的,而且国家还有土地托管的补助,特别好。”多杰才让兴奋的话语里满是对惠农政策的感恩。
今年,多杰才让土地托管的项目包括犁地和收割。在犁地环节,村民需要支付一亩地31.7元的费用,再加上收割的费用,一亩地的托管费用平均在55元左右。
犁一亩地31.7元,这在道帏乡很多村民眼里有点不靠谱,因为村民自找旋耕机犁地每亩都要80元左右。“合作社不挣钱,肯定不会好好干活。”大多数村民都抱有这样的想法。从最初托管的400公顷到现在的933公顷,多杰才让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村民的质疑。
坚持了4年以后,多杰才让发现,土地托管不仅对合作社好,对村民来说更是好上加好。“因为托管给合作社以后,村民就不用管了,可以放心地外出务工,不然还要因为一亩三分地来来回回折腾,也不划算。”桑吉才让说,土地托管还有一个好处是,以前有些农户因为家里的地块太小或者没有大型农用机械,导致村民不想种地、土地撂荒,现在有了土地托管,大家都想把地种起来,最起码可以流转给合作社,挣一点流转费。
“我的这块地可能有个七八分,但是外面的收割机就会按照一亩地的价格进行收割,土地托管合作社不一样,就按地的实际大小计算。”“我山上的地都撂荒了很多年了,合作社还是开垦出来了,而且还种上了。”“以前家里没有农机具,种地就要租别人家的机器,现在直接托管,很方便。”采访现场,村民三三两两地聚集到一起,诉说着土地托管带来的好处。
现在,每年与村民们签合同时,多杰才让高兴,村民更高兴。
让多杰才让坚持下来的,不单是为群众服务的初心,还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每年年终,相关部门会按照一亩地22元的价格给我们进行补助,我们合作社还有20个村民入股,如果他们用自己的农机给村民服务的话,一天能挣1000元。”多杰才让说,因为土地托管,现在的农村已经与之前大不一样了。
农村是农民的农村,有地、有粮的农村才是所有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地有人种了,可以外出务工了,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没有了,乡村才能一步步振兴。
产业支撑
集体经济有了新门路
蜿蜒向上的小路走到尽头,是位于道帏乡俄家村的索菲雅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再往上走是一座山,往下走是一个山坡。山坡上,漫山遍野都是鸡苗。在这里,它们尽享自然万物,肆意生长,成为俄家村探索集体经济壮大的又一门路。
俄家村是道帏乡的一个大村,全村有260户1500多人,村民大多依靠拉面产业外出务工。在脱贫攻坚时期,村里将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入到光伏产业,如今每年可收益20多万元,村里便用集体经济资金雇用了村里20名脱贫户从事公益性岗位,增加他们的收入。
集体经济有了,但想要更好,就要付出更多。2021年,俄家村整合50万元中央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和3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成立索菲雅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建成厂房。2022年,经过4个月的草地放养,1万只鸡全部销往循化县市场。
提起养鸡合作社的成立,俄家村党支部书记韩馨荣显得干劲十足。“今年是合作社投产的第二年,去年和今年我们都要给村集体经济分红3万元,让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更足。”韩馨荣说,去年将鸡全部售完后,今年合作社又购买了8000只鸡苗,经过4个月的生态养殖后,将全部销往循化县的市场。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韩馨荣还兼任着索菲雅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为了养好一批批鸡苗,韩馨荣把家安到了合作社,每天和家人上山下山忙着放鸡,并雇用了4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每月有着2000元的收入。
在成立索菲雅养殖专业合作社之前,为了让俄家村的发展道路更宽,韩馨荣尝试了百合种植,也带领村里的妇女学习了刺绣手艺。现如今,俄家村的各项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同样,在铁尕楞村,集体经济正在壮大提质。
和俄家村一样,脱贫攻坚时期,铁尕楞村将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入到光伏产业。如今,每年也可收益20多万元,但村里还是没有一项能拿得出手的产业,没有可带动村民务工增收的产业岗位,成为铁尕楞村的短板。
“我们投入161万元建成了占地约800平方米的厂房,投入70万元购买了八眉猪并且修了一条通到养殖场的路,预计今年9月猪就能入住养殖场了。”铁尕楞村党支部书记李加才旦说,铁尕楞村位于道帏乡的“东日山”上,道路曲折,离县城约有35公里。
铁尕楞村选择八眉猪养殖的原因很简单:受市场欢迎。虽然目前养殖场还没有投入运行,但对这个养殖场,村“两委”投入了很多心血:新修了2公里从村里通往山上养殖场的道路,后期还将硬化路段;购买的八眉猪目前在村民家代养,等养殖场后续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后将第一时间转运饲养。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不管是俄家村还是铁尕楞村,道帏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秉持着“集体经济更多更强,农村才能更富更好”的理念,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让集体经济在农村发挥出大作用。
庭院经济
方寸之地变为增收宝地
走进道帏乡起台堡村,村道整洁、环境优美。村民梁永红正忙着给院子里的蔬菜除草、施肥,红红绿绿的蔬菜瓜果,欢快抢食的成群鸡羊,在农家小院里汇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活美景。这是梁永红家的小院子,也是他家的增收宝地。
梁永红是起台堡村的一名老党员,自己家小院能变得像现在这样红红火火,这是他从未想过的。
“以前院子里也没什么规划,需要啥就种点啥,右边的那块地,还有后院的地都用来放杂物,基本是荒废了的。”梁永红说,他的孩子都外出务工谋生计,因为年老体弱,他只能待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期间,乡上的干部经常走村入户,指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小院子这才渐渐红火了起来。
“起台堡村距离乡政府较远,而且周边蔬菜零售商铺也少。疫情期间,你还为村里人提供蔬菜,现在搞庭院经济是很有盼头的,如果干得好,可以把家里其他的土地也利用起来,结合起台堡村气候特点,种植马铃薯最合适不过了……”想起数月前道帏乡党委副书记才让太给梁永红出谋划策时讲的话,梁永红倍感振奋。
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目前,梁永红的小院分为种植区域和养殖区域。种植区有稳定增收的果树、土豆,还有一年能收获两三茬的小油菜、生菜、包心菜、辣椒等,这些蔬菜瓜果,除了自给自足外,还能供货给蔬菜铺挣些钱。养殖区由最初养殖的4只羊、6只鸡,发展到今天的15只羊、20只鸡,每年能卖出2到3只羊、十几只鸡,收入达7000元左右。
“才书记他们经常来村里,为我这小院规划发展方向。孩子们也回来了,能在家门口赚到钱,现在我真正过上了向往的生活。作为党员,我理应为村里、乡里的经济发展打个样。”看着眼前热闹红火的小院子,梁永红满脸笑意地说。
近年来,道帏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的产业特色,不断丰富群众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以片为单位为27个村谋划发展出路,分类指导、分村施策。引导北山片半农半牧区域发展畜牧业;引导上中片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南片、下片发展特色现代农牧业。同时,鼓励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发展庭院经济,美在农家、富在庭院的发展势头初步呈现。
方寸之地做文章,小庭院里发大财。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农民富裕、农业兴旺、农村和美。如今的道帏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之而来的是村民喜气洋洋的好日子,产业红红火火的好盼头,农村和和美美的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