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五大扶贫模式决战深度贫困 | |||||||
|
|||||||
时报讯(记者 李富生)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坚持把创新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第一动力,探索创新投入机制、拉面扶贫、整乡搬迁、文旅扶贫和“未贫先防”等扶贫模式,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力。 海东创新投入机制,项目资金全力倾斜深度困难乡镇,累计在25个深度困难乡镇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2.98亿元,占到全市扶贫资金投入的26%。 创新拉面扶贫模式,把拉面扶贫模式作为深度困难乡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脱贫的品牌扶贫模式全力推广,使其成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全市25个深度困难乡镇现有 1750户、7878名贫困群众通过拉面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占全市深度困难乡镇脱贫人口的15%。化隆回族自治县以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等深度困难乡镇为主阵地,创新实施“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脱贫模式,对贫困户参训劳动力政府每年补助5000元,在实训期间拉面店每年开出不低于3万元的工资,引导贫困劳动力走上“学技术+增收入”的双赢脱贫模式,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该模式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首条先进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创新开展整乡搬迁,对乐都区芦花、马厂、中坝三个乡镇实施整乡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行政村39个,搬迁总人口占到25个深度困难乡镇的46%。目前,乐都区七里店新型社区整乡搬迁安置区共安置农户1993户6859人,配套建设给排水、道路、供电、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成为全省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和典型示范点。 为解决搬迁群众子女上学问题,海东市投入770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实施了能容纳1400名学生的九年一贯制“海东·无锡希望学校”。 创新文旅扶贫模式,注重青绣文化产业实体的培育,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助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脱贫。互助县五十镇建成班彦、三庄等5个刺绣基地,培训400多名 “骨干绣娘”,以“协会+公司+农户”形式,带动800余名土族妇女增收;化隆县积极探索深度困难乡镇“扶贫车间”试点项目,在德恒隆乡哇西、西后加、纳加村实施“扶贫车间”民族服饰加工产业,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9人,月收入均可达到1500元以上。全市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达到4.2万人,从业人员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至4000元,民族刺绣精准转化为助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产业,成为全省以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新亮点。 此外,海东重点瞄准深度困难乡镇低收入非贫困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两类临贫易贫重点人群,创新开展“防贫保”试点,探索建立“未贫先防”机制,在民和县投入1000万元防贫保险金,对因学、因病、因灾等易致贫返贫户开展救助,这个模式属全省首创。海东市财政为每个深度困难乡镇拨付10万元“防贫资金”,共计250万元,支持深度困难乡镇探索开展防返贫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