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近年来,海东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加快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一优两高”的重要抓手,围绕让城镇生活更美好、乡村生活更富足发展目标,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城乡统筹新海东和西宁海东都市圈为引领,坚持高起点谋划,着力强化人口、土地、环境、产业、服务等要素支撑,走出了一条独具海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坚持规划引领,全力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坚持因地因时制宜,编制完成《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和《全市中心城区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一批重点规划,制定了《海东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同时,在镇域规划修编上突出特色,强调梯次推进城镇化,有效杜绝了城镇化发展中简单复制、千篇一律问题。二是强化城市管理。牢固树立城市理念,制定了《海东市城市管理条例》《海东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办法》《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多规合一”及城市空间信息“一张图”管理平台正式运营。各区党委、政府把推进新型城镇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应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工作、解决问题,定期督察工作进度,逐条细化分解任务,确保责任到人,全力保障各项工作推进有力、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三是统筹同步发展。稳步推动沿湟水河、黄河生态城镇带互动发展,进一步完善河湟新区、乐都、平安“三大组团”功能布局、产业定位,深入推进平安、乐都同城规划、组团发展,统筹推进互助、民和、化隆、循化四县城镇建设,建成区面积达33.78平方公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将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将新区打造成为青海新经济的增长极、海东在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典范新区的重大要求,编制完成河湟新区总体规划,着力推进产城融合、港城融合、城乡融合,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产业加快集聚,河湟新区步入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城市承载力和聚集力持续强化,农村集镇布局日益优化,全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核两副三心,两轴三带多点”城镇化总体格局和以乐都、平安为市域中心,以互助、民和为市域次中心,以化隆、循化为县域中心,以南门峡镇、小峡镇、高店镇等29个重点镇为引擎的五级城镇发展体系。
坚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城乡发展。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国道109线平安至乐都段改扩建、南绕城高速东延、西互一级扩能改造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建成连接民和县与兰州市红古区的川海大桥,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5.63公里,部分路段已实现电力线路入廊。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拆迁工作和城中村改造,在119个行政村开展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解决了36.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化隆群科、民和官亭列入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特色小镇,平安驿特色小镇列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重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现634个贫困村高原美丽乡村项目全覆盖。三是持续强化产业支撑。不断增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支撑,金属冶炼、建筑材料、水力发电、农副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稳步转型;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青稞酒、富硒、青绣、拉面四大品牌产业日益壮大。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跻身第四批国务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名列。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深度挖掘河湟文化,乐都瞿昙寺景区、河湟文化研究院、河湟文化博物馆、循化撒拉尔水镇等重点文旅项目加快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局部开园。旅游人数和收入持续大幅增长,荣获“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城市”称号。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民生福祉。一是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海东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放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引进人才落户限制,推行居住证制度、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解决了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截至目前,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7.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0.97%。二是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实施《海东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制定《海东市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乐都、平安两区4所高中划归市级管理,组建海东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海东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育事业趋向均衡发展;健全完善控辍保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实行“一县一策”,全力促抓劝返复学。目前,6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7.5%和95.6%。印发《海东市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着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829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清零”目标全面完成,县域内就诊率达91%,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三是扎实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出台《海东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百乡千村”示范工程行动方案》,启动“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省、市级示范试点村建设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不断加快农业由增产增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目前,完成1587个行政村清产核资及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农业农村健康发展新格局初具形态。
坚持生态保护,着力优化城市环境。一是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颁布实施《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海东市绿色宜居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海东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以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推进“绿屏障、绿城区、绿河谷”建设,加快实施湟水河“三峡”十大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规模化林场建设等造林工程,持续开展春秋两季植树造林百万人“大会战”,累计投入资金17.75亿元,完成绿化面积25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二是全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和“大棚房”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不断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依法拆除和清理湟水河沿线残垣断壁、违法建筑、破旧厂房、违法广告、畜禽养殖场等,对关闭的94个砂石场、拆除的41家废弃厂房、拆迁的148家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清理出的违法占用林地,全面实施复耕复绿工程,还地于农、还土于林,黄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5%。三是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城市。积极构建西宁-海东都市圈,推进规划、产业、综合交通、生态环保、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管理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各县区“创卫生城市、创园林城市、创文明城市”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认真抓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湿地公园、道路绿化、河滨绿化等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