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海东奏响民族团结最美合音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海东奏响民族团结最美合音
发布日期:2020/6/30 9:54:48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时报记者 邓成财 报道

一条条纵横山川的道路,一排排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故事,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的累累硕果……近些年,海东市各族干部群众珍视民族团结、呵护民族团结,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融合在一起,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民族团结之花,在河湟大地齐心协力绘就了一幅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校园盛开民族团结花

“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一片蓝天下,民族大团结,盛开幸福花……”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第一小学,耳边满是欢快悠扬的歌声。

“我们学校有藏、汉、回、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生活在一起,很开心。”文成卓玛老师十分热爱自己的学校。

化隆县第一小学创建于1828年,现有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6名,少数民族学生1384名。教职工66名,少数民族教师34名。在正常的教学中,化隆县第一小学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征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载体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结合学校实际,把化隆县乡土教材《一颗童心爱家乡》作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重要辅导资料,让学生从乡土教材中了解民族独特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在学校三楼的留守儿童之家,四年级五班的魏萍正与远在广东省广州市开饭馆的父母视频……“学校共有170多名留守儿童,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也为了减轻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思念之情,学校每周会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除此之外,学校还安排了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副校长马有峰说。

“我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的源泉。”在学校“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展板上,一幅幅绘画作品、一张张手抄报凝聚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心声,描绘着孩子们多彩的校园生活。

近年来,化隆县第一小学通过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了坚实的落脚点,营造了“平等、团结、进取、和谐”的良好教育氛围,学校曾先后被评为“青海省第三届双合格优秀示范学校”“青海省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先进集体”“海东市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县创建民族团结先进区先进单位”。

“红色圣地”团结精神代代传

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整齐统一的居民院墙,文化底蕴浓厚的撒拉族农户大门,醒目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施齐全的的文化广场……让来到这里的人流连忘返。

在广场右边,有一条红色文化长廊,长廊由象征着56个民族的56块展板组成,在长廊里可以了解400多名西路红军战士在宁静的山村河岸,开荒造田、建房修路的艰苦历史,可以深切感受到红军战士忠于国家、忠于革命、坚定革命理想信念,英勇奋斗、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和与撒拉族乡亲们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一阵嘹亮的军号声从村庄深处传出,循着声音记者来到一个大院。只见院门口有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字注明了这座大院的名称“青海省唯一红军修建的学校——红光小学”。走进学校,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枝繁叶茂,银杏树的下面矗立着一块黄河石,石上刻着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红军树”。据说这棵树是当年红军亲自栽种的。在“红军树”东边有一幢二层楼房,是红光幼儿园,园内鲜艳的红墙格外显眼,既暗含与红军的关联,也预示着红光村教育的美好未来。

“红军小学,红色希望,作为民族地区的红军小学,我们在平时的课程当中,都安排了民族团结课,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爱心服务志愿队,利用节假日,带领学校的孩子到周边的藏区观摩学习,把民族团结种子撒向四周。”红军小学校长马忠明说。

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说:“红光村在70多年前就已经种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至今仍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仍在传承民族团结的精神,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今天的红光村。”

近年来,循化县立足红光村独有的红色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了以西路红军纪念馆、博物馆、红军清真寺、红军小学和红军广场为主的“五点一体”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在引领各民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夏天时,我们会和周边的回族、汉族村民一起植树造林;冬天时,我们就一起比赛射箭,平时还会一起跳舞。”海东市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堂寺尔村村民张才让说。

走进堂寺尔村,乡道两侧的房屋错落有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是庭院干净、客厅明亮,令人倍感舒畅。

记者了解到,堂寺尔村是巴藏沟回族乡的纯藏族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历史遗留问题多,曾经是一个后进村、问题村。

面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巴藏沟乡积极拓宽扶贫之路,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鼓励村民种植黄芪、当归、油菜及马铃薯等特色经济作物。同时,争取项目资金230万元修建了46座家庭牧场,扩大养殖规模,使群众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通过各项政策的扶持、扶贫资金的发放、项目的落实,堂寺尔村从贫穷的小村华丽转身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特色村。

李万玛才旦是村里的低保贫困户,家中三人,女儿就读大学,家中的1.2公顷耕地退耕还林了12亩,仅剩的6亩地只能满足一家三口一年的口粮,缺资金、缺技能使李万玛才旦一筹莫展。

2018年,政府扶持家庭牧场。李万玛才旦就主动申请了5万元的扶持资金,建起了家庭牧场,购置了60只羊,在2019年就挣了1.5万元,加之李万玛才旦还是护林员,每个月有80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也有1万元的收入。“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家脱贫了,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想想未来的日子,李万玛才旦只能用高兴和激动来形容,他怎么都没想到,原来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如今也能像模像样地搞项目。

一批批项目让民族地区的小村落一个个焕发出大生机。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乡村医疗室、电网改造、太阳能路灯……一项项民生项目掷地有声,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百姓诉求。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眼下,海东市各族儿女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汇集民族团结的力量,正在齐心协力绘就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