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民和县】紧盯口粮不放 拓展非农收入 特色产业致富 民和农民种粮打工两不误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民和县】紧盯口粮不放 拓展非农收入 特色产业致富 民和农民种粮打工两不误
发布日期:2020/8/26 9:30:29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时报记者 张娜 通讯员 岩子 报道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粒粮。夏末秋初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金灿灿的田里麦浪滚滚,绿油油的玉米长势喜人,与穿梭田间的夏收机械、忙碌收获的农民身影,勾勒出一幅写满丰盈收获的好秋景,喜迎着款款而来的一个丰收好年景。

喜看麦菽千重浪

“县上农业部门供应的小麦种子品种好产量高,加之今年雨水好,庄稼长势实话好,你看这麦穗又大又饱满,今年我家这几亩小麦亩均产量有七八百斤。”8月11日上午,正在雇佣机械收割自家小麦的巴州镇黄池村村民马海平告诉记者。

看着机声轰隆的收割机,打量着金灿灿的麦田,马海平的脸上流露着无法掩饰的丰收喜悦。他说,今年他家种了10亩玉米、15亩小麦,雨水条件好,购买的品种也好,小麦800余斤的亩产已成定局,玉米长势喜人,预计1000斤以上的亩产量也没有问题。马海平告诉记者,他家里还养了2头牛、20多只羊,去年养殖收入也有1万余元。

更让马海平高兴的是,土地平整项目的实施,让原本的山坡地都平整为水平梯田,田间农路也有了,机械可以开到田间地头,收割庄稼省时省力又高效。

在杏儿藏族乡日扎村安索南的一处麦田里,一家人正忙着抢收抢割。因为是山坡地,机械到不了,一年一度的小麦收割就只能靠一家人手里紧握的那一把镰刀。

记者看到,尽管两名藏家妇女庄稼活里还穿着民族服饰,但这并不影响割麦扎捆的劳作,镰刀过处,麦秆唰唰倒地,留在身后的是一个个扎好的小麦捆。

在日扎村的广场上,晾晒满了村民们收来的小麦,有的晾晒,有的装袋,忙得不可开交。聊起今年的收成,大家都高兴地说,遇上了好年景,今年的庄稼丰收了!

不仅如此,八月上旬,记者从峡门镇到巴州镇联合山,再到古鄯、满坪、马营等地区沿途看到,处处沉浸在一片收获的喜悦中。

今年民和县完成播种面积65.03万亩,其中玉米30万亩、马铃薯12.4万亩、小麦8.6万亩、油料7.11万亩。目前8.6万亩小麦、7.11万亩油料作物正值收获期。据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选德介绍,根据初步测产数据,预计今年冬小麦亩均产量在520公斤左右、春小麦亩均产量在360公斤左右,小麦丰收已成定局。

“青纱帐”里话丰收

“今年雨水广,你看这地膜玉米长势多茂盛,庄稼丰收已经没啥问题了。”说这话的是民和县转导乡前坪村的马学礼老人,也是民和县推广全膜玉米栽培技术的带头人。

民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六成以上的耕地在干旱山区,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是全膜玉米推广前民和农业的真实写照。直到2008年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曾经小麦亩产不到300斤的浅山干旱山地里种出了千斤以上的亩产量,改变了干旱山区广种薄收的被动局面。

这样的产量优势加速了全膜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短短几年时间,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同时还种出了一个农牧联动发展的“民和模式”,让全县六成以上的干旱山地变成了山区农民的丰盈“粮仓”。

2019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36.97万吨,毫无疑问,丰产背后,30多万亩全膜玉米功不可没。

今年雨水充沛,加上科技服务保障有力,全县30多万亩全膜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转导乡前坪村是典型的浅山干旱山区,民和的全膜玉米也从这里“起家”。说起全膜玉米的好处,这里的村民最有发言权。

聊起今年的庄稼收成,前坪村村民韩亚赛指着眼前的几亩长势茂盛的玉米地说:“我们转导地区干旱少雨,靠天吃饭,自从推广了全膜玉米,不论旱涝年份,庄稼年年有收成,去年种的4亩玉米亩均产量达1200斤左右,今年风调雨顺,玉米长势好,预计产量会好于去年。”

转导乡乡长王忠峰介绍,转导乡去年种植的4.1万亩全膜玉米亩均产量1000斤左右,今年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轮作倒茬等,全乡全膜玉米面积减少至2.8万亩,但今年雨水好,玉米长势喜人,预计产量会好于往年。

在巴州镇上宣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富德告诉记者,全膜玉米让干旱山头的种植户有了盼头。他说,全膜玉米推广前,当地村民靠天吃饭,好年景有三四百斤亩产量,遇上不好的年份,辛苦一年没收成,以至于全村近1000亩耕地被撂荒,后来推广了全膜玉米,产量上去了,许多撂荒的耕地又种上了庄稼。

马富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只要种上了全膜玉米,即便是卖青贮秸秆,一亩地也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他说,现在全村2800多亩耕地中玉米种植比重占到六成以上。

据刘选德介绍,今年在全县20个乡镇的马铃薯、油菜、小麦作物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试点面积16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同比减少28.7%和15%以上,通过减肥减药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残留,提升了农作物品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劳务致富不停歇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民的“粮袋子”丰盈了,但“钱袋子”的鼓起,还需靠劳务经济。

而民和干旱山区的老百姓,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不仅种好庄稼充实起“粮袋子”,又抓养殖搞劳务鼓起“钱袋子”,用勤劳的双手摘掉“穷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走进日扎村村民安索南家,已经收获脱粒的小麦晾晒满了庭院,安索南时隔一会儿便用木锨(农具名)搅动一下。安索南告诉记者,今年遇上了好年景,估计小麦亩产能达到六七百斤。

日扎村党支部书记安多杰说,他们这里种庄稼就是保口粮,致富全靠的是挖虫草、打工等劳务输出,大家都抓紧时间收拾完庄稼后,又要出去打工挣钱了。

安索南的儿媳才项措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每年种完庄稼便出去挖虫草或者打工,去年一年打工挣回来12万元,等到庄稼成熟后又回家忙农活。她说,今年她和丈夫出去挖虫草挖了1100根,还没出售,按照眼下价格来看,一根虫草能卖到30元。

安索南家里种着24亩耕地,在种好庄稼的同时,家里还养着100多只山羊,去年山羊出栏收入1.2万元,加之妻子一人挖虫草收入2.4万元,一年下来也有了不少收入。

巴州镇上宣村党支部书记马富德老两口在家里种植30亩耕地,仅10亩玉米收入1.5万元,而儿子儿媳都在内蒙古开饭馆,一年也有20余万元的收入。

转导乡前坪村韩亚赛家里有6口人,他和老伴儿在种好12亩耕地的同时,还养了十七八只羊,儿子学了挖机技术,带着儿媳在格尔木打工,去年回家挣回来了近20万元。

和他们一样,为了早日走上脱贫致富路,民和县每年有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寻找挣钱致富的门路。仅去年,民和县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0.8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22亿元。

土地生存根本,劳务致富捷径。在青海东门户的这片土地上,勤劳的民和农民不仅春种秋收丰盈了“粮袋子”,同时不辞辛劳外出务工鼓起了“钱袋子”。这一份份收获,都是农民勤劳汗水的结晶,也催生出勤劳农民的幸福美好新生活……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