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岩子 报道
“现在分拣的这些赤松茸是今天早上新采摘的,我们要抓紧分拣装箱,明天将通过空运发往上海等地。”近日,记者走进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垣万亩设施农业基地7号园区赤松茸种植基地保鲜仓库,正在指导分拣装箱的赤松茸种植基地负责人魏其昌对记者说。
民和县总堡垣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始建于2010年,目前已建成温室945栋,种有多种精细蔬菜和果品,是民和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主要辐射基地之一。今年年初,来自陕西汉中的魏其昌在总堡垣设施农业基地租赁了60栋温棚并成功种植了赤松茸,这意味着赤松茸首次落户民和。
赤松茸是生长在赤松林树根部,与树根共生的一种野生食用菌。近年来人工培育成功,开始推广应用。其个头大,色泽艳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等特点。
走进魏其昌的赤松茸菌菇棚,龟背形隆起的畦床上,赤松茸菌菇破草而出,红褐色的菌帽、白色的菌柱,长势喜人。魏其昌指着畦床上拇指大小的赤松茸菌菇告诉记者,别看这些菌菇还这么小,但生长很快,这些菌菇第二天就可以采摘。
随后,记者来到魏其昌的菌菇保鲜库,地面上分篮放满了上午新采摘的赤松茸菌菇,库内弥散着鲜菇清香。
走进隔壁的分拣车间,六七名妇女正在紧张有序地分拣装箱。据魏其昌介绍,这些分拣好的赤松茸菌菇不在当地市场销售,全部分拣装箱后以空运方式发往上海、广州等地,用于中高端消费市场,每斤单价在15至25元不等,目前已出售2000多件、2万多公斤。
分拣好的优质上等菌菇“坐着”飞机去了沿海大中型城市的中高端消费市场,那么分拣剩余的次等菌菇又怎么处理呢?
据魏其昌介绍,他们将次等菌菇切片烘干后销往各地的干鲜市场,市场价为每斤50至60元。魏其昌告诉记者,目前已出售赤松茸切片干鲜500多公斤,库存的2000多公斤将于近期出售。
记者了解到,魏其昌在陕西汉中老家有多年种植赤松茸的经验和技术,今年首次来海东民和发展,因为气候条件差异,能否成功、产量如何都没有绝对的胜算。今年种植的60棚赤松茸,也算是尝试性种植。让魏其昌高兴的是,在民和温室里成功种出了赤松茸,预计棚均出菇量在2000至2500公斤左右。魏其昌告诉记者,明年他计划将赤松茸种植规模新增150栋温室,累计种植规模达到210栋温室。
赤松茸的成功种植,不仅让总堡垣设施农业基地的日光温室增加了产出效益,还为当地的贫困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
今年66岁的严利吉是总堡乡三垣村的贫困户,像他这样的年龄外出打工已经没有了市场,而在魏其昌的赤松茸菌菇种植基地,他却找到了月均3000元的务工岗位。
记者在菌菇分拣现场看到,这位年逾花甲的贫困老人手脚麻利,动作娴熟。严利吉告诉记者,这里的活儿大多是浇水、操作上拉式温室卷帘机、采摘分拣菌菇等,不是很累,但每天都有活儿干,他的老伴儿也在这里打工,一年下来老两口能挣到四、五万元。
“我们这个年龄的老人,外出打工没人要,现在在家门口的温室里打工,一年能有近五万元的收入,已经很满足了!”严利吉感慨地说。
魏其昌说,他的赤松茸种植基地,用工量将近60余人。同时他也积极响应县上的产业带贫政策,吸纳当地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来这里务工,让他们多增加一些经济收入。
魏其昌告诉记者,为了让当地的老百姓增加更多收入,他有个想法,就是希望走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由他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有意愿的农户只负责自己种植采摘,最后产出的菌菇由他负责销售,这样既可以让当地农民学到赤松茸种植技术,还可以带动当地农户依托种植赤松茸增加收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