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婷 实习记者 吉桂芳 报道
乐都区节约500万元、互助土族自治县节约2600余万元、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节约2亿元……这些数字背后,书写的都是海东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成果。
近年来,海东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在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各县区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海东实际制定出台了全国首部《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面破除陈规陋习
“新时代,新白崖;革陋习,树新风。迷信破,科学兴;倡节约,忌攀比……”10月21日,海东市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移风易俗工作现场观摩会,对移风易俗经验进行总结再提升。
没有横幅、没有宣传单,走进互助县哈拉直沟乡白崖村,村民正表演着由本村群众自导自演的三句半、皮影戏、歌谣……节目中,村民将《条例》的内容穿插入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要想《条例》真正落实落地,就需要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法。”“只有《条例》入脑入心了,移风易俗工作才能很好地推进,这就是白崖村在移风易俗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值得我们借鉴。”与会人员观看完现场的宣传节目后,纷纷赞叹。
除了定期以文艺节目的形式进行宣传,白崖村还注重将移风易俗的宣传做在日常。在白崖村村委办公室和村活动广场,记者看到了以移风易俗工作为内容的文化墙格外显眼。
“结婚生娃建房子,搬家考学买车子,甚至母猪产个仔,都要请客摆桌席,铺天盖地人情风,改!”走到白崖村的陋习“批斗”文化墙时,白崖村村党支部书记殷万淞给与会人员打趣地说,这几句话看上去觉得不可思议,却是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前白崖村的真实写照,而白崖村的蜕变是从三年前开始的。
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互助县把移风易俗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以全省“精神脱贫”破除陈规陋习试点县为契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哈拉直沟乡作为县级试点乡,先行先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在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制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简化办事程序,签订《承诺书》,建立红白喜事事前报备、事后报告制度。
白崖村第一时间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大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红白喜事标准和操作流程,形成了“婚丧事宜”新规8条,并将其列入村规民约印发到每家每户。同时,围绕移风易俗工作,开始在村民中进行宣传。
2018年10月,村民蒋福吉的岳父去世,理事会立即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党员干部召开会议,商讨工作举措。理事会成员来到蒋福吉家中劝导,蒋福吉改变了为岳父举行隆重葬礼的计划,他说:“作为脱贫户,更应该去遵照村规民约来操办岳父的丧事。”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丧葬事宜,丧事简办,节省开销,丧事时间缩减到3天,共花费9000多元,节省2.1万元。同年12月,村民殷万俊家要娶儿媳妇,双方商定讲礼、送礼等并举行盛大婚礼,彩礼8.6万元。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前往女方家讲政策、说道理、算细账,最终女方不仅降低彩礼,并按照传统婚礼习俗举办婚礼……殷万俊儿子的婚事节省6万余元。
通过宣传和劝导,慢慢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了白崖村村民约定俗成的事。如今,白崖村丧事宴请由原来的大摆酒席改为四菜和熬饭,办理成本由原来每宗3万元至5万元减到1.5万元左右。婚事彩礼由原来的十几万元降至8到6万元,酒席成本从每桌上千元减到450元左右。其他喜事皆以直系亲属为范围并在家中举办。截至目前,白崖村婚事新办8例,疫情期间婚事延期2例,丧事简办11例,喜事小办15例,为村民节省80万余元。
试点成功后,移风易俗工作在互助县全面铺开,实现了红白理事会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规民约“两个全覆盖”。如今,互助县注重以典型为引领,分层级确定了威远镇小庄村、哈拉直沟乡白崖村等7个县级示范村,威远镇纳家村、塘川镇下山城村等27个乡镇示范村,示范带动全县各村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截至目前,互助县婚事新办290例,丧事简办512例,喜事简办506例,节约开支2600万余元。
小切口换来大民生
今年8月,全省精神扶贫观摩会在循化县召开,循化县的精神脱贫经验也成为全省唯一的扶贫扶智典型案例入选《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练成——扶贫扶智故事选》。
说起循化县的移风易俗工作,很多人用“小切口换来大民生”来形容它所取得的成效,这是因为移风易俗工作的开展,让循化群众告别了“一个媳妇半条命”和“一场丧事两头空”的陋习。截至目前,循化县新办婚事4000余起,纠正高价彩礼14余起,制止不满法定年龄婚约4起,丧事简办264起,累计减轻群众综合费用近2亿元。
此次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的其中一个现场观摩点与全省精神扶贫现场观摩点一样,选择了循化县白庄镇乙日亥村。省市重要会议多次选择赴乙日亥村观摩学习,用乙日亥村村党支部书记韩乙拉四的话说:“因为乙日亥村的移风易俗工作是循化县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
虽然早在2017年,循化县就实现了脱贫,但乙日亥村的村民并没有如愿过上好日子,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在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攀比之风日益兴盛,彩礼钱高达23万元,加上定茶钱、金银首饰钱、办宴席钱等,综合费用高达30万余元。丧葬费用也一直居高不下,一桩丧事办下来,少则几万元,高则十几万元。同时红白事名目繁多,各类人情消费日渐走高,许多家庭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后,乙日亥村创新了“十个一”和“十带头”工作方法,制定了“婚礼七步走”现场跟踪督导办法,让移风易俗工作在村内有效推进,并形成了长效机制。
而对于移风易俗的好处,乙日亥村村民韩忠民最有发言权。2018年,韩忠民的大儿子结婚时,18万元的高额彩礼,再加上宴席钱,总共花费20万元左右。韩忠民说,当时想,如果小儿子的结婚花费还是这个数字的话,全家人的生活质量至少要倒退五年。2019年,移风易俗工作已经在村里全面推广,他小儿子的婚礼一切都是执行《条例》的标准,彩礼只有8万元,宴席也比较简单,从筹备到成婚,算下来10万元左右。标准降低了,不论是来参加婚礼的宾客,还是新人双方家庭,都十分高兴。
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后,婚礼体面了,宾客礼“轻”了,男方压力小了,情谊却不减,大家脸上、心里都乐开了花。韩忠民告诉记者,如果不是移风易俗的政策,他的小儿子可能娶不上媳妇。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婚,并且用剩余的钱给两个儿子在外地开了两家拉面馆。“感谢党的好政策,以后的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韩忠民说。
新风尚暖人心聚民心
“移风易俗还为我们带来了‘意外收获’,就是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县的教育发展。”在介绍循化县移风易俗经验时,循化县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庆功告诉记者,按照《条例》规定,在男女举办婚礼之前,男女双方必须要先领取结婚证,达不到法定年龄的不能结婚,这样一来,孩子们都去学校接受教育了,循化县的入学率也上来了。
观摩期间,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党委书记张海明深受感触,他说:“2亿元不是个小数目,减少老百姓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其实就是为老百姓增收,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从循化县的经验来看,移风易俗的重点工作大多在乡镇,我们回去以后一定对标循化经验,找自己乡镇的不足,推动巴燕镇移风易俗工作更加落地落实。”
如今的循化县,各乡镇和各部门也纷纷结合本乡镇和本行业的实际,出台了《积石镇七必访七必谈制度》《“文明餐桌”活动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更加具体,便于操作。各村也纷纷创新自选动作,围绕婚丧嫁娶办事范围、参加人员、礼金数额等方面,制定了片规民约、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制度,推动形成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良好格局。
新风尚在河湟大地蔚然成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老百姓因移风易俗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