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讯(记者 胡生敏)近年来,海东市立足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实际,以建设企业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抓手,大力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实施“人才扎根”战略,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人才在企业成长、企业靠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曾经,很多来过海东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这里环境优美、生活悠闲,很适合休闲养老。但即便是这样一处宜居美好之地,依然留不住人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在以各种优惠政策为筹码“抢夺”人才。为此,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节点城市的海东,坚持以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为突破口,围绕海东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创新引进模式引才引智。“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不论是什么地方的人才,只要能为我们所用,就是海东的人才。我们要包容人才、支持人才,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海东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海东市紧紧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对接引进省外项目和人才,积极探索“以才聚才”“以会聚才”“以优聚才”新模式。结合园区产业定位,通过打造以中钛青锻装备制造、宝恒绿色建筑产业等为主的装备制造园;以青稞酒酿造、高原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绿色产业园;以仙红、达山为主的清真产业园,引进龙头企业及行业优势项目,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聚集,补足产业链薄弱环节。2019年,指导绿农农林公司鹌鹑养殖及鹌鹑蛋加工、“河湟刺绣”非遗保护及开发利用、药食两用青海特色资源功能性饮品开发等8个创新创业团队和12家企业打造完整的事业生态链。鼓励引导海恩露、青海圣禾等企业在青稞全粉、精炼油、乳制品、唐卡、藏族服饰、民族刺绣、石画、沙画、现代装备等行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载体。以“青洽会”为契机,组织120余名青年企业家赴无锡、深圳等地开展6次青海特色商品专业专场推介活动,精心搭建政商学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家来海东寻找商机、投资兴业。
为搭建企业人才培养“孵化场”,海东定期组织市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学习国际化、市场化、集团化的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高级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500多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举办“创客中国”活动,对50多家企业进行创新培训和商业计划梳理,为企业展示风采、创新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加强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不断营造工业企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2019年,市属企业申职称报评审占比达84.3%。组建企业人才培养“智囊团”,实行“高校教授+企业家”的“双导师”制,从企业家、行业专家、科技技术专家、高等院校专家及政府职能部门等选聘22名创业导师,帮助企业进行问题诊断和发展咨询,对创业者进行业务引导、培训、帮扶,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同时,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现有互助堆绣、化隆回绣等12个技能大师,化隆嘎雅、循化岗拉唐卡等6个工作室。邀请知名企业的优秀专家为市、县区企业高管和高层次人才开展企业运营管理、沟通技巧、战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共培训1300人次。组织县区定期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让企业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
此外,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建立中国青稞酒研究院、青海比亚迪第二研发事业部、青海乐都烁华铁合金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技改小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电商服务中心4个工作站室,以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化的运作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其中,中国青稞酒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带队,引进6名专家教授,11名博士。聘任赛迪院为工业企业咨询中心,编制《海东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人才工作网络,设立人才库、工作站(室)、人才联络员,打造一支懂产业、懂科技、懂企业管理和经营、懂商业运作的人才工作队伍,为各类人才提供培训学习、市场拓展、项目对接等全过程、专业化、保姆式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研究机构在海东落地。海东,正逐步从“人才政策洼地”成为“人才集聚高地”,成为海东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