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以创新点燃改革引擎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海东实践”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以创新点燃改革引擎 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海东实践”
发布日期:2021/1/27 9:38:51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海东日报记者 李富生 报道

全面深化改革,触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改革遇到的困难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

近年来,海东市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立足实际、主动谋划、先试先行,积极构建具有海东特点的改革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创新经验,为海东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

从严治党的“海东经验”

海东有7万多名党员、3000多个基层党组织,是海东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只有每一个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作风、能力、素质上强起来,才能凝聚起推动海东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

海东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要求,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建质量,积极谋划责任落实的思路举措,在全省率先出台《海东市党委(党组)班子成员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岗双责”责任清单》,明确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的18项具体任务,推动管党治党向基层延伸。高位推进乡镇纪委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改革,投入专项资金681万余元,制定乡镇纪委工作相关规章制度5大类170余项,乡镇纪委监督执纪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建立市级提级巡察和县区交叉巡察相结合的“1+6”巡察工作模式,完成二届市委第七、八轮巡察和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回头看”工作,对六县区和重点乡镇、重点县直单位开展“回头看”,巡察利剑作用充分发挥。

着力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深入实施“强化监督执纪、护航精准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三查三确保”专项工作、“春风行动”“秋冬会战”及“决胜行动”,建成运行西北地区首个扶贫大数据监督平台,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为海东与全省全国同步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

移风易俗的“海东样本”

海东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征于一身,受地域因素影响,一些农村地区封建迷信、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之风盛行,陈规陋习制约乡村振兴进程。

海东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移风易俗的持续努力,离不开育秧苗、除稗草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作,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探索实践群众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团体跟进“三方合力”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县、乡、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移风易俗,婚丧喜庆大操大办、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止,社会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

20206月,《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出台。在立足市情实际,充分考虑各县区经济社会、风土人情、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前期工作经验,出台《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专门就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地方立法,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例,为推动文明海东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也为全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移风易俗领域立法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

少了人情负担,多了文明风尚,红白喜事简办新办从此有了“海东样本”。据不完全统计,移风易俗已为群众“减负”达7.87亿元,有效解决了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以及孝道式微、农村老人“老无所养”等问题,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环保的“海东担当”

海东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原的东大门,黄河、湟水河、大通河穿境而过,担负着一江清水出城出省的历史责任和坚守国家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

基于此,海东市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颁布实施《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海东市绿色宜居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为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强有力、更有实效的保护。

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是履行公民法定义务,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自2017年开始,海东开展了8次春秋两季全民义务植树“大会战”,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32%提高到现在的36%,打造生态绿色家园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与此同时,聚焦“四清一改治十乱”,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和乡村振兴,海东投入资金5848万余元,集中对村庄垃圾、破旧房屋、残垣断壁、非法广告等进行全面整治,对私搭乱建的厕所、简易草房等进行拆除复耕复绿,累计清运处理生活垃圾79万吨,新建、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29万座,配备农村保洁员5000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优化。强化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事件联防联控工作,与兰州市、西宁市建立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及污染纠纷应对处置机制,搭建科学有效的协作运行平台,增强生态保护机制整体合力。

目前,黄河出省断面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9%,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河湟文化的“海东篇章”

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河湟文化是新青海精神最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底蕴所在。

海东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要求,积极践行省委“一优两高”“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源头意识、担起源头责任、展现源头作为,首次以官方名义定义“河湟文化”,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

海东市全力推进国家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高站位谋划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湟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高标准建设河湟文化博物馆,着力让河湟文化“立”起来。开发以土、藏、回、撒拉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以瞿昙寺、佑宁寺、十世班禅大师故居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孟达天池、互助北山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以九曲黄河灯阵、河湟“花儿”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以青绣、雕刻、黄河奇石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文化,以红光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推动河湟文化创新发展,着力让河湟文化“活”起来。持续保护和做强青稞酒百年品牌,全面升级青海拉面产业,做大做优青绣艺术产业,全力做强富硒产业,真正使青稞酒、拉面、青绣、富硒成为河湟文化的闪亮名片,着力让河湟文化“亮”起来。加快乐都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互助、民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积极融入大美青海旅游环线、黄河文化旅游线,打造“醉美海东”钻石线路,着力让河湟文化“火”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20209月,海东市举办的首届河湟文化论坛进一步丰富了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弘扬了强大的黄河精神,是一次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河湟行动。与山东聊城市、河南开封市等沿黄城市签订的《沿黄城市文化旅游协作发展框架协议》,共同发布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海东宣言》,必将开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青海篇章,必将推动青海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点击浏览下一页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