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乐都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乐都经验”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乐都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乐都经验”
发布日期:2021/2/23 14:51:41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海东日报记者 邵秀芳 通讯员 何多明 报道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海东市乐都区所有参战人员沉下身子,走村入户,打基础、兴产业、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改变贫困村的村容村貌,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在这场为民谋幸福的时代大考、能力大考、智慧大考中,乐都区圆满收官,交出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优秀答卷。

A

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区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辖712354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8.8万人。2015年底,全区精准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村141个、贫困户8934户、贫困人口30079人,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39.8%,贫困发生率为18.4%2015年底,全区共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41个、贫困户8934户、贫困人口30079人。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39.8%,贫困人口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5.8%,动态调整后全区实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79829663人。2017年,确定省级深度贫困乡镇9个,分别是南山片区的蒲台乡、中坝乡,北山片区的寿乐镇、达拉乡、中岭乡、李家乡、马营乡、马厂乡、芦花乡,涉及166个村、24739户、92552人,其中贫困村88个、贫困户5884户、贫困人口16752人。深度乡镇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区贫困村、贫困人口的62.4%61.6%

寿乐镇土官口村,昔日里一条土巷道两旁坐落着几间土坯房,如今,新建的商业一条街阔气又繁荣;共和乡高营村,吃水难曾是村民无法言说的痛,如今,打开水龙头就流出了甘甜的山泉水;蒲台乡头庄村,闭塞的信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今,通信网络全覆盖,老百姓在网络上开始销售农产品了……在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乐都区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因地制宜打造脱贫攻坚的“乐都经验”。

坚持扶贫标准,确保惠民政策落地生根。教育扶贫领域累计投资0.77亿元,完成9个深度贫困乡镇改薄项目71个,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建立流失学生动员劝返工作机制、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健康扶贫领域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六减”“四优先十覆盖”“先住院后结算”及“一站式结算”服务等优惠政策,争取项目资金1620万元,新建有集体产权、四室分设的标准化村卫生室23个、维修135个,深度贫困乡所有村卫生室配备基本医疗设备。培训就业领域投入2789万元,在深度贫困乡镇实施产业、就业、创业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1.8万人次,四年累计输出深度贫困乡镇劳动力6.8万余人次,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5万余人,开发公益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1204人次,在劳务输出工程中逐步打造出北山“高原电建”、南山“蒲台水暖工”劳务品牌。综合保障领域全面落实农村低保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累计为全区所有建档立卡户发放低保金、取暖费、物价补贴等共计2亿元,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均落实了代缴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政策,切实减轻了贫困群众医疗、生活负担。生态扶贫领域优先安排深度贫困乡镇生态护林员管护岗位1502人次,人均增收7600元,生态脱贫成为贫困户增收新渠道。

严格政策落实,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和优先安排深度贫困地区公益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倾斜和投入力度。安全住房方面,累计投入近0.71亿元完成深度贫困乡镇3355户农户危房改造,群众安全住房切实得到保障。交通道路方面,累计投资2.72亿元完成88个贫困村村道硬化、桥梁配套、易地搬迁安置点道路配套及六盘山扶贫攻坚示范项目,深度贫困乡镇所有行政村道路硬化全覆盖。安全饮水方面,累计投入0.51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特别是针对马厂、芦花等乡镇季节性缺水问题,通过采取查漏补缺补短板的方式,彻底解决了深度贫困乡镇2.6万户9.25万名群众吃水难问题,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切实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累计投入1.18亿元,完成9个深度贫困乡镇88个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现所有贫困村高原美丽乡村全覆盖。

着眼长远发展,精准实施产业项目。产业方面,累计投入3.9亿余元,通过在深度贫困村组建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到户产业、旅游扶贫、扶持家庭农牧场和产业基地打造,带动5868户贫困群众实现产业增收,实现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全覆盖。积极培育扶贫新业态,141个贫困村联建的39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直接带动深度贫困乡镇5844户截至2020年底共收益5502万元。全面启动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9个深度贫困乡镇所有行政村均实现“破零”。特别是在寿乐镇实施的引胜沟东西部扶贫协作农业产业园项目,新建钢架拱棚878栋,拱棚累计达8000余栋,直接带动引胜沟14个村1.4万人稳定增收,全面覆盖14个村606户有劳动能力和有意愿的建档立卡户,成为全省最大的万栋拱棚基地,减贫带贫成效明显。

实施易地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投入13.4亿元,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和东部干旱山区2个深度贫困乡镇以及1个村整乡整村搬迁试点项目建设任务,共建成“梦圆居”、七里店等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搬迁16个乡镇涉及160个村690122561人。深度贫困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涉及2个乡镇26个村社,搬迁安置农户2377939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9425人,占全区搬迁总户数的31.8%,目前已全部完成旧房拆除并入住。

正在实施深度贫困乡镇中坝乡整乡、蒲台乡4个村社和城台乡山城村张家台社因灾搬迁工作,投资4.9亿元,涉及搬迁农户16155684人,其中集中安置14705294人(建档立卡户12084398人),自主安置145390人。

乐都区副区长马元平告诉记者,脱贫攻坚留给乐都的是乡村治理的有效实践,在这场战役中,探索形成了行业协调、区域协作、社会力量协力参与、贫困群众协商共建的工作格局。这一套成熟完善的治理体系,为推动农村工作体系和政策措施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留下了一支长期不走的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锤炼了一支“蹲得实、驻得稳、帮得好”的驻村干部队伍,根据有关要求,驻村工作队将长期驻留在乐都的各个村庄,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成为持续稳定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夯实了党在农村扎实的执政根基。乐都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通过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巩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B 脱贫攻坚的“乐都战绩”

经过持续攻坚和不懈努力,乐都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改善、产业得到大发展、公共服务大提升、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社会治理大加强、贫困面貌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有效提升、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满意度和幸福安全指数大幅提升。

全区141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乡镇88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879829663人脱贫,“十三五”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部完成,顺利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各项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顺利通过了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估、普查验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特别是2020年的脱贫成效,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典型示范案例。

在工作推进中,乐都区聚焦“六个精准”和“八个一批”,打出了“1+8+10+20”脱贫攻坚“组合拳”,各行各业累计用于扶贫的资金达到84.5亿元,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安全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饮水、通信网络、村道硬化、标准化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和贫困村高原美丽乡村实现“八个全覆盖”,形成“区有扶贫产业园、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区2.9万名贫困人口增收,扶贫成效更加凸显,一产增加值由2015年的11.38亿元跃升为2019年的15.1亿元,推动了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圆满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和东部干旱山区整乡整村搬迁试点各项建设任务,共建成“梦圆居”、七里店、李家壕等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个乡镇160个村690122561人进城上楼,圆梦新居。

20204月乐都区顺利通过了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8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9月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青海省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0月被国家发改委评为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县,七里店安置区被评为全国美丽安置区,1名扶贫干部荣获“全国奋进易地扶贫搬迁干部”荣誉称号。

经过五年奋力攻坚和探索实践,乐都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成效,形成了一些具有乐都特色的工作亮点和有益启示——

“下山上楼”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累计搬迁人口占全市搬迁总人口的46%,搬迁规模居全市之首,切实改善了近2.3万人的居住条件,山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发展,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扶志扶智”贫困地区儿童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历经十年试点探索,已在全国11个省(区)的30个贫困县推广,“一村一园计划”分别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肯定。

接续实施的“慧育中国”项目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实现0-6岁儿童早期发展公共服务全覆盖的区县之一,全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走在全省前列,“乐都贫困地区早教模式构建及推广研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成为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创办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中国项目。

产业扶贫特色产业培育走出增收新路子。在特色种养殖业路径上探索走出了以引胜沟长辣椒特色种植产业、下营沟养殖产业园等为主的“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亮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八园一场五基地”农牧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农旅融合”乡村旅游成为脱贫致富新引擎。卯寨景区党总支创新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党建促乡村旅游、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一抓三促”模式,使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持续发挥,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领头羊”、全省旅游扶贫新亮点,带动近千人吃上“旅游饭”。

“东成西就”东西部扶贫协作奏响帮扶新乐章。全市首座对口帮扶援建九年一贯制东林学校,将为芦花、中坝等11个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近1300名中小学生及幼儿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引胜沟东西部扶贫协作农业产业园成为全省最大的万栋拱棚基地,减贫带贫成效明显。

“六融工作”党建引领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板。聚焦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在七里店社区党支部创造性开展了融畅体系、融享设施、融学技能、融洽关系、融合治理、融汇民心的“六融”工作法,有效提升了社区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激发动力”,移风易俗焕发脱贫新风采。高度重视精神扶贫工作,牢牢扭住移风易俗这一关键,有效解决了群众因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等导致的致贫返贫问题,切实减轻了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经济负担。

“构筑高地”驻村扶贫工作队塑造基层新精神。在全省率先推出由区财政统筹调配、统一拨付的帮扶经费落实机制,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且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61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提拔使用,形成了在扶贫一线淬炼“尖刀兵”的良好导向。

C 全力提升脱贫奔小康质量和成色

脱贫攻坚乐都圆满收官,走进“十四五”,乐都区保持脱贫攻坚工作不停顿、不放松、不懈怠,坚决摒弃“大功告成”“马放南山”的思想,百尺竿头再加劲,继续巩固发展成果,把防返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筑牢防止致贫返贫的“安全网”,坚决防止返贫。同时,继续推进产业、就业、消费扶贫、帮扶协作等常规工作,不折不扣抓好问题整改销号工作,按期全面完成各类问题整改。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步抓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讲好乐都脱贫故事。全方位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机衔接,持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体,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加快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建设,今年年初,乐都区副区长戴震乾、马元平一行8人前往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考察学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赴重庆市梁平区考察学习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的先进举措和管理模式,形成了适合乐都脱贫攻坚后续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借鉴安康“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模式,发展毛绒玩具产业,将产业搬到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将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达到“以就业促搬迁,以就业稳搬迁”的目的;借鉴梁平模式,结合乐都区农村供水工程现状,提出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完成对大石滩水库、黄河滩水库、扎子寺水库、李家水库等水源稳定、水量保证的水源地修建水厂进行提质增效,进一步改善民生饮用水。对已建成的洪水水厂和高庙水厂所覆盖的用水户计量设施全部重新更换IC卡智能水表,实行计量收费,建立收费网络平台,用户可通过固定收费大厅现金缴费、微信支付、网银缴费等方式缴纳,方便群众。对于小型集中供水的村社可考虑通过“一事一议”原则,确定水厂用地、建后管理、水费收缴等事宜后,独立修建小型水厂,由村民委员会自主管理,达到节约用水、安全饮水的目的。充分发挥“三个责任人”的功能,即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管理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落实“三项制度”,即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经费,坚持“重建设、强管理、抓收费”三措并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马元平说,后续一系列长效稳定机制、方案正在酝酿中,目的就是要提高脱贫奔小康的质量、成色。这些不单针对农村相对困难群众,还针对一些弱势群体。他说,建立健全一个长效稳定的机制,也是为乡村振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乐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圆满收官,成绩亮眼。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行动一刻也不懈怠。全面落实农村相对困难群众长效稳定脱贫机制攻坚战也已在河湟大地打响,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乐都区人民斗志昂扬开启新征程,豪情满怀迈进全面小康。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