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奋楫新时代 走好新征程 ——王华杰在海东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奋楫新时代 走好新征程 ——王华杰在海东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发布日期:2022/2/21 9:13:19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2021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紧盯市第三次党代会描绘的蓝图,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五个新海东”,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一年是海东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聚力应对风险,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困难叠加的复杂形势,我们在把握大势中开拓进取,在应对挑战中勇毅前行,在狠抓落实中担当作为,市二届人大九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95项省考市考核指标中41项超额完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54.71亿元、增长6.1%,高于全省增速0.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35亿元、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86亿元、增长7.2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3元、增长8.7%;城镇新增就业90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4%

聚力产业升级,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新建高标准农田17.2万亩,整治撂荒地5.63万亩,拆除复耕废弃温棚4516栋,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达86%,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1.65万吨、71.51万吨,占全省47.4%47.6%,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42万吨、0.66万吨、5.89万吨,成功引进青海新发地项目,农业基础地位和对全省的贡献率稳固提升。青海零碳产业园区加快建设,17个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为今年全面起势打下了基础。建成投产光电企业11家,培育新增规上企业7家,规上企业总数破百达105家,新型工业实现新增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全社会融资423.9亿元,全市存贷比79.9%,创历史新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成功创建34A级、83A级景区,喇家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民族民俗游、红色游、乡村旅游全面发展。以产业“四地”建设推动海东高质量发展成为普遍共识,前景可期。

聚力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加速释放。

持续深化人才工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净增市场主体5100户,总量达10.74万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前完成,5个乡镇撤镇设街道启动实施。东西部协作常态长效扩面提质。推进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基本建成县乡村电商服务体系。开通“海东—日喀则—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国际贸易班列,与日喀则签订口岸共建协议。

聚力生态治理,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完成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3项反馈问题整改省级销号,262个问题图斑整治通过省级验收,38家矿山采坑回填86.3万立方米,恢复治理3745.1亩,完成三年行动任务的71%。实施绿色海东“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全民义务植树652万株,新增国土绿化93.26万亩。制定出台责任清单,全面落实河湖长、林草长制,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和水源地规范化工程,提标改造县乡污水处理设施,空气质量优良率、“三河”出境断面达标率均超省定目标任务,“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底色更加靓丽。

聚力城乡发展,功能颜值巩固提升。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定”要求,有序推进补短板、利长远重大项目127项,城市规划馆等一批城建项目建成投用,主城区14条道路管线全部入廊,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实施棚户区改造1846套、老旧小区改造5349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11645户。实施6个乡村振兴试点乡镇和62个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建设,开工建设2个美丽城镇,建成122个高原美丽乡村,59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城乡融合加速推进。持续开展城乡乱象和人居环境整治,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5%

聚力公共服务,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05%用于改善民生。转移农村劳动力49.8万人次。新增拉面馆508家,实现经营性收入160.35亿元,增长13.5%,创历史新高,青海拉面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大力实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义务教育“双减”政策有效落实。市第二人民医院建成投用,组建紧密型医共体9个,打造县级临床特色专科19个。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居民健康养老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保待遇、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深化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建设,创新推进平安海东建设,持续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我市成为信访工作“三无”县区全覆盖市(州)。河湟文化博物馆和市体育中心建成投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022年主要目标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政府工作的总要求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和市第三次党代会、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新青海精神和海东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2万吨以上;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1%以上,黄河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Ш类;节能降碳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一以贯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2年重点工作

以融入“四地”建设部署为路径,一以贯之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

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走在前。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撂荒地复耕复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大力推广绿色循环产业模式和清洁生产技术,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设10万亩高原马铃薯杂交油菜制繁种、1万亩菜薹供港蔬菜生产供应、10万头(只)牦牛藏羊西繁东育“三大基地”。提升做优农业科技园、黄河彩篮、牦牛产业园等示范园,支持做大做强百德、万牧、青海新发地、青稞酒等龙头企业,把更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向全国。

在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中勇担当。紧紧抓住零碳产业园区落户海东的机遇,抢抓工期,全速全力推动挂牌运行,协调土地、绿电、能耗等优惠政策落地,一体推进能源供应、产业发展、碳排放管理,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紧盯框架协议内11个项目,积极对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宁波杉杉等企业,争取早日开工。推动氢装上阵(海东)碳中和物联产业园开工建设。加快实施互助集中式300兆瓦等17个光伏能源项目,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中钛青锻年产4万件钛合金及高温合金挤压制造等49个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加大规上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稳步发展,久久为功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四地”建设深度融合。继续扩大以光电产业、电子产品制造等为重点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壮大移动通讯设备制造、组装产业集群。

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创品牌。加快“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升级,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进瞿昙寺等重点景区内涵建设,加快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二期建设,持续推动互助纳顿风情街、民和海鸿国际旅游文化风情街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化隆拉面特色小镇、循化撒拉尔水镇建设,大力扶持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产业。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强化旅游策划包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12个西北乃至全国叫得响的重大旅游品牌,进一步擦亮“四张名片”。

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中有作为。深度研究对接国家、省上重大规划、政策和战略,从建链、补链、强链入手,创新招商方式,招引和承接盐湖下游产业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做大我市新兴产业份额。

在争取产业“四地”项目中增投资。加大预算内投资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上计划盘子,持续提高投资长期效益。坚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协调推进西成铁路、机场三期、小峡口空间综合改造利用等项目,开工建设大河家至清水等交通工程。全面推进消费扩容提质,鼓励支持发展有品质的夜间经济、银发经济、体育经济、冰雪经济等新兴消费形态,让城市更有烟火气和文化味。

(二)

以贡献生态文明新高地为目标,一以贯之打造绿水青山金名片。

继续实施国土绿化。扎实推进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深入实施绿色海东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实施好主城区景观提升、大地湾片区生态修复、核心区轴线生态修复等项目,抓好城市重点部位补植补栽和提档升级,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探索建立全域覆绿、城镇织绿、民众添绿“三绿一体”模式。

狠抓生态环境整治。主动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完成祁连山南麓海东片区38家矿山生态修复,巩固提升262个图斑整改成效,启动片区外158个问题图斑整治。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垃圾、省级生态环保例行督察和黄河流域体检专项行动反馈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城乡垃圾治理行动,从严开展大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零容忍整治违法建设用地问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持续推动绿色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碳化硅、铁合金等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绿色新业态新产业,推进垃圾分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全面落实河湖长、林草长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三)

以落实省委“五定”要求为标杆,一以贯之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上台阶。

以精准定位引领城市规划。强化对城市空间品质和城镇风貌的建设管控,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全面完成市、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推动河湟新区与平安、乐都同城规划、一体建设,从空间发展层面推进核心区一体联动。统筹四县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确保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以工匠精神推进城市建设。以城市双修为抓手,实施生态修复、城镇住房节能改造、设施配套、风貌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发掘保护等工程。加快G109乐都至平安段改扩建工程,确保年内建成通车。支持各县区加快打通县域内断头路、瓶颈路,不断补齐市政公共设施短板。加强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守护和传承好河湟文化的根脉。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老旧小区、主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力争唐道、力盟等商业综合体年内开张营业,实施市新华书店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建设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

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注重常态化治理,美化特色节点,亮化街区夜景,净化城区环境,凝聚市县区共建合力,为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打牢基础。整合各类数据,加快智慧海东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网格化、人性化迈进。

(四)

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一以贯之绘就河湟农村山水画。

巩固好脱贫成果。创新防返贫监测机制,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乡村振兴试点建设,积极发展富民产业,培育创业创新带头人和乡村实用人才。盘活乡村资源,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

建设好宜居环境。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5万座。继续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燃气下乡”工程,不断推动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好治理体系。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尤其注重集中搬迁安置区规范管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落实《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

(五)

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一以贯之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兴业地。

统筹区域发展。落实兰西城市群建设合作协议,加强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公共服务、跨区域经济社会协作。突出重点推进核心区建设,推动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支持互助打造高原旅游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化隆打造辐射全国拉面产业基地,支持循化打造特色民族休闲旅游名城。

深化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财政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稳步完成“镇改街道”工作。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发展政策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业水价和供销综合改革。

扩大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开通海东至哈萨克斯坦中亚国际班列,加快推进海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谋划建设肉类粮食指定口岸。深化与无锡的对口合作,在用好资金、项目的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推动东西部协作,支持平安区东西部产业发展示范园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推动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全面落实《青海省营商环境条例》,出台海东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的若干措施和一系列政策配套举措,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把海东建成本地企业幸福创业地、外地客商投资青睐地。

(六)

深化民族团结。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品牌,努力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地。加强和改进城乡民族工作政策措施,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动各民族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海东化,深入推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创建活动,巩固信访工作“三无”县区成果。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强。推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人民防空、防灾减灾等工作,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建设,做好气象、地震、档案等工作。

筑牢安全底线。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慎终如始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做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强化政府债务、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强道路交通、工矿企业、建筑施工、校园安全等领域安全防范,坚决守牢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一个底线”。

以不断增进老百姓福祉为根本,一以贯之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七)

优化服务供给。坚持就业优先,做优拉面、青绣、家政等特色劳务品牌,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着力解决寄宿制中小学厕所、浴室问题。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布局和高质量发展。完成市第一人民医院提档升级,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通共享平台,更好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完善社保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参保面,持续拓展就医直算范围。全面落实兜底政策,着力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大力推进健康海东战略,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投入运行市养老基地,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因地施策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繁荣文体事业。落实《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深入挖掘河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继续办好各项文体赛事活动。改造提升城乡健身设施水平,加快建设市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忠诚施政

旗帜鲜明讲政治,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推动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贯彻到底、落地见效。

●始终在担当务实中高效理政

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高质量、高效率狠抓工作落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尤其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扎扎实实把政府工作干得更好。

●始终在法治轨道上依法行政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财政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监督,让政府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始终在纪律规矩内廉洁从政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引导广大公职人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严肃财经纪律,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增进民生福祉上。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