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记者 李富生 报道
当下,正值草莓种植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宋继昌每天坚守在草莓种植基地,精心管理着草莓温室大棚,一刻也不得闲暇。
作为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示范园区高级农艺师,宋继昌格外关注农业生产的大政方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刚发布,看到文件中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日光温室、连栋温室,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时,宋继昌倍感欣喜:“政策越来越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正当其时。”
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病虫害少,是全国草莓设施栽培、特别是夏秋草莓种植的首选地区之一,也是青海高原草莓优质种苗繁育的理想地区。从2012年开始,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率先在互助县开展设施草莓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据宋继昌介绍,南方地区基本上每年5月份之后就没有草莓鲜果了,因为气候太热种不出来,但互助县因独特的高原自然资源禀赋适宜草莓种植,可以实现全年生产、全年采摘,一年能产五六茬。目前,园区内特有的草莓品种有白雪公主、章姬、甜查理、天仙醉等,而且特有的气候条件可以让草莓实现周年生产,比夏秋草莓的周期要长。
在众多大棚中,一座采用立体栽培模式的温室大棚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园区在从事草莓种苗繁育的同时,还进行草莓特色栽培模式的试验和示范。”指着立体栽培展示棚里的草莓,宋继昌介绍,这种栽培模式不但能有效减轻草莓病虫害的危害,而且采摘方便,能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宋继昌说,在致力草莓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解决了一大批农民务工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宋继昌认为,草莓种植周期较长,不能实行机械作业,需要大量人工劳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务工提供了工作岗位,也为乡村带来了人气,筑牢了乡村振兴坚实的产业基础。
进入大棚,工人们娴熟地操作着,大多是以前闲在家的妇女,工人李成兰正忙着给草莓苗浇水。李成兰是威远镇余家村村民,以前主要在家务农,种了几亩地,农闲时就会来草莓基地务工,主要工作除了采摘就是做一些日常管理。
“每天只要有时间都会来。”李成兰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现在的工作,她觉得最好的就是离家近,不仅能顾得上家里的事情,还能在业余时间有活干、有钱赚,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
工作、家庭两不误,不仅仅是李成兰,整个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的工人都有一样的感受。她们绝大多数是周边村里的在家妇女,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变成了产业工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互助县以发展草莓产业为抓手,在叫响互助草莓品牌的同时,积极探索草莓采摘、草莓观光等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使草莓产业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让有特色的采摘农业更有魅力。如今,台子、塘川、东和等乡镇草莓采摘基地为市民和周边游客提供了周末、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数据显示,近几年,互助草莓鲜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草莓鲜果平均亩产达2200公斤,每亩纯收入5万元以上,全县草莓鲜果产量310吨,产值达900万元以上,培育优质草莓种苗1100万株,互助县草莓产业已经成为互助发展新兴产业的一张金名片,并在全国屡获佳奖。在第19届中国草莓文化旅游节全国精品草莓擂台赛上,互助县选送参赛的“甜查理”草莓获得金奖;在第24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暨中国草莓产业高层论坛上,互助县展示的“高原草莓苗”荣获金奖。
“草莓产业已成为互助县鼓起农民钱袋子、带动农民增收奔小康的新兴产业,规划在‘十四五’末将互助县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高原草莓种苗繁育中心。”宋继昌说。
小小草莓,富了百姓、美了乡村,蕴含了大能量。如今,在草莓产业的带动下,“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盼头、农村有看头”这条乡村振兴之路已在互助缓缓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