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土地流转长出“金棒子”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土地流转长出“金棒子”
发布日期:2023/11/7 14:35:13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通讯员 岩子 报道

“你看我这玉米,棒子大,籽粒饱满,亩均产量稳定在800公斤以上……”近日,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三垣村玉米机械化秋收现场,三垣村种植大户马豪杰从玉米秆上摘下一个玉米棒子高兴地说,今年虽然遇旱,但他流转的这片土地灌溉有保障,从目前收获的情况看,丰收不成问题。

深秋,是收获的季节。从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到农家场院的灿灿金黄,整个民和大地沉浸在秋收的喜悦中。

地处黄河、湟水河谷地的民和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有着4万公顷的耕地面积,但全县近六成以上的耕地却都在干旱浅山地区,收成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广种薄收、产量不稳、丰收不保”是10多年前民和县农业的真实写照。按照山区老百姓的话说,他们端的是靠天吃饭的“饭碗”,辛苦一年,能否端上盛满粮的“碗”,还得看上天的“脸色”。

穷则思变,困则谋通。2008年,一项农业科技撬动了民和县农业的伟大变革,催生了影响全省旱作农业发展的“民和模式”。这一年,民和县在全省率先推广了全膜双垄栽培技术——全膜玉米种植技术,在亩产一二百公斤的干旱山区耕地里种出了500公斤的亩产。

显著的增产优势,让民和县全膜玉米种植面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数千亩增至两万公顷,让青海的农业大县变成了产粮大县。

近年来,受青壮年劳力大量转移、易地搬迁、举家外出等原因的影响,民和县农业种植效益较低的山区耕地开始出现撂荒问题。据2021年的排查数据显示,全县撂荒耕地达1013公顷。

农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要素。

如何让撂荒地和临近撂荒的土地资源“活”起来,民和县采取的有效办法是强化政策支持,发挥能人带动,加速土地流转耕种,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后劲。

据民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邓锋震介绍,今年,民和县农技中心通过科技扶持,引导132家种植合作社累计流转种植土地4360公顷。

“今年,我们向132家流转土地效益发挥好的合作社免费支持了地膜140吨、有机肥950吨、叶面肥11875瓶、微生物菌肥35吨、配方肥14吨,发放油菜籽良种1吨、小麦良种17.5吨、青稞良种18吨、玉米良种76.5吨、马铃薯良种45.5吨。”邓锋震说。

政策扶持、科技支持、合作社带动的方式有力推动了民和县广袤田畴焕发出增产增效的勃勃生机。

走进总堡乡总垣村种植大户李秀德家门前的场院里,装满玉米棒子的两处玉米存贮架犹如两堵金黄色的玉米墙。

“这一堵‘玉米墙’共六格,每堵墙存有两吨玉米棒子。”李秀德说,当天下午他还得搭一处存贮架,将场院堆放的玉米棒子剥皮后进行存放晾晒。

记者看到,在李秀德家的场院里还有成堆的玉米棒子,七八名务工群众正在娴熟地给玉米棒子去皮,而在就近的一块田间里,还有3人正忙着采收玉米棒子。

据李秀德介绍,2019年他发展生猪育肥,2020年又延伸拓展到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今年共流转土地53公顷种植全膜玉米,养猪规模达100头。

“今年我在总垣村流转的这些土地上玉米长势还算可以,预计亩均产量能达到500公斤以上”。

李秀德说,种出来的玉米籽粒一部分用于自家生猪育肥,一部分外售,青贮、黄贮的玉米秸秆将配送给养殖合作社、养殖企业。

2022年李秀德家累计出栏育肥生猪200余头,在53.3公顷流转土地上种植的玉米、秸秆等实现经营收入50余万元,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还为当地群众增加了务工增收门路,现在合作社有12名长期工,每个人不仅年均务工收入达1.3万元左右,还能兼顾家里的农活。

同一时间,总堡乡三垣村种植大户马豪杰流转的玉米地里,直接用上了玉米棒子采收和秸秆粉碎的一体化作业机械,省时省工,不仅提高了秋收效率,还降低了秋收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

记者在收获现场看到,一台大型机械在已经变黄的玉米田间往返穿梭。

“这机械好,玉米棒子自动掰摘,秸秆草自动粉碎,一体化作业效率很高,一天能收获20多亩玉米。”马豪杰表示,这机械是雇用的,一天的租赁成本换算下来不到200元,去年全人工收获,仅人工费支出20余万元,今年除了机械无法进入的山坡地,全部用机械收获,不仅效率高,估计还能节省一半的用工成本。

随后记者跟随马豪杰来到存放玉米棒子的场院,金黄的玉米棒子堆满场院,在正午的秋阳下闪闪发亮。

马豪杰说,他在三垣村流转的20公顷土地灌溉有保障,玉米棒子又大又沉,籽粒饱满,估计亩均单产能达到9001000公斤,其他山旱地的玉米一部分做青贮、一部分收籽粒,估计也有400公斤左右的亩产。

近段时间,流转土地千亩规模的民和县古鄯镇夏家河村种植大户李海青也整天忙碌在秸秆青黄储、玉米棒子收获的活计中。

驱车来到古鄯镇菜子湾村的山梁上,阴面山坡洼的玉米黄豆套田里机声轰鸣、人影忙碌,李海青现场指挥着大伙儿掰棒子、收黄豆、粉秸秆。聊起今年的产量,李海青随手从地里捡起2个玉米棒子,剥开外皮,露出饱满鲜黄、20多厘米长的“金棒子”。

“今年水浇地、山坡阴面的夜潮地块产量还算可以。”李海青指着眼前的玉米套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田说,玉米亩产估计有400公斤,因为第一年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经验不足,黄豆产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也有50公斤的亩产。

据李海青介绍,他以前从事养牛产业,后来因环保政策收紧,他索性弃牧从农,流转土地进行耕种,2022年流转87公顷土地,经营收入达24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也有150多万元的纯收入。他说,今年流转的87公顷土地,除了种植17公顷的油菜籽,其余全部种植全膜玉米,目前正在抢收,对今年的种植效益,他抱有很大希望。

在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大户带动下,今年,民和县撂荒地已经全部复垦复种。据邓锋震介绍,今年民和县各类作物种植面积达4.4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万公顷,预计今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将达18.2万吨。

“今年试点推广的1万亩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田也获得成功,预计套种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套种黄豆平均亩产75公斤左右。”邓锋震表示,2024年计划仅玉米推广面积稳定在2万公顷,其中玉米黄豆带状复合种植3300公顷,进一步加大优势产业推广力度,以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