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胡生敏
手足相亲,团结和睦,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自2019年12月海东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海东,这座和谐宜居之城,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干群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深。尤其当地震突如其来,美丽的乡村瞬间成为废墟,面对天灾,全市各族群众万众一心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砂涌浪头间、在残垣断壁间、在抢通的道路边、在灾区安置点、在爱心接力中,再一次以担当、以爱心、以力量、以坚强,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感人乐章。
灾区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所思所盼,始终是海东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切的牵挂、努力的目标。
“地震无情人有情,党和政府是大家的坚强后盾。地震灾害给大家财产造成损失,给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难,令人无比痛心,但困难都是暂时的,要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坚定信心和决心,科学有序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攻坚克难,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每每深入受灾地区,市委书记乌拉孜别克·热苏力汗对于群众的生活保障、苦乐冷暖、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救灾英雄的安危健康时时放心不下。
衣食住行寻常事,心系百姓公仆情。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海东市委市政府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汇聚起勠力同心的温暖力量,最大限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切实做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和排查工作,全市自然资源系统第一时间启动了地质灾害防御Ⅱ级响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迅速赶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灾区现场,实地查看现场救援、救灾救助等情况,研判灾情,指导开展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防御响应等工作,特别是对学校、寺院、村庄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山体、工矿场区等重点设施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排查,确保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评估、防范、应急处置等工作在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下高效推进。
各级政府迅速行动,组织救援队伍,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为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党员“先锋队”到志愿者,海东各族儿女用担当和爱筑牢了抗震救灾阵地,再一次彰显了海东精神,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身在海东这个大家庭中,都是兄弟姐妹,大家一起互帮互助,守望相助,血浓于水。
作为拉面之乡的海东市,在抗震救灾的现场,自然少不了拉面人的身影。
“地震发生后,无数逆行者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冲到抗震救灾第一线,我们深受感动。”地震发生第二天,民和县四千年喇家拉面企业负责人马超一行20余人带着面粉、牛肉、水煮蛋、食用油等食材,驱车来到安置点现场,免费为安置点群众和志愿者、救援人员等做牛肉面,确保他们都能够吃上一口热乎、营养、健康的面食。
“你们是救援主力,你们吃饱肚子,群众才有希望。”拉面师傅主动将一碗碗面送到了救援人员的手中。
在寒冷的冬日,海东拉面人用一碗碗热腾腾的拉面为受灾群众送上了温暖,用最朴实的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彰显了海东人民浓浓的民族情、团结情、爱国情。
抗震救灾,从来不是“孤勇者”的奋斗,而是共赴危难的人民战争。
杨元福捐赠大葱1000余公斤、洋芋500余公斤,李春录捐赠了土豆、饼子,仓岭沟村祁德良捐赠大葱3000多公斤,赵家湾村赵洪德捐赠洋葱400多公斤……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乐都区群众自发为民和县灾区捐款捐物,朴实的村民有什么捐什么,刺骨的寒风阻挡不了村民积极献爱心的热情,一捆捆新鲜的蔬菜,饱含着寿乐镇人民群众的心意。
生火、烧炉、架锅、炸油饼……地震发生后,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群众的生活受到重创。虽然如此,但受灾群众还是自发组织架锅烧油为救援人员做着一顿顿热乎饭。
“我们也帮不上啥忙,能为大家做口热乎的饭,我们心里也踏实。”
这一刻,“双向奔赴”的温暖最是动人。
在连日的抗震救灾工作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海东各族党员干部千方百计帮助受灾群众解决最希望办、最迫切办的事,实现了从“住村里”到“住家里”再到“住心里”的转变。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这片土地上时,村庄焕发生机。在灾民集中安置点上,一缕缕绵绵的炊烟,袅袅地飘升起来,满是最平常的人间烟火气。大人们烧水做热茶,孩子们的嬉戏声不绝于耳……
“乡亲们,起床后大家把各自的垃圾都收拾一下,稍后我和马书记挨个来收。”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道帏乡牙木村受灾村民被集中安置,驻村工作队员陈鹏始终与村民吃住在一起,积极与村“两委”“第一书记”协调配合,每天奔走在灾情排查、拉运救灾物资、汇总上报数据的工作线上,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村民的每一件诉求。
“马书记,每天的垃圾要及时转运,趁现在有点空闲,我俩去收吧。”
“马书记,刚乡上来电话,又一批取暖物资来了,你先登记着,我开车去拉。”
“公巴书记,昨天消防大队拿来的灭火器,要注意别让玩耍的小孩乱碰……”
连日来,陈鹏在集中安置点“婆婆妈妈”地叮嘱、关心着群众的一件件小事。
牙木村“第一书记”马海军、工作队员陈鹏都是来自民和县的回族干部,当天灾降临到身边时,他们除了遥遥牵挂在家乡受灾的亲朋好友,做的更多的是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一线,与牙木村受灾的藏族同胞紧紧拥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记者了解到,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道帏乡牙木村党支部书记公巴才仁拨通了驻村“第一书记”马海军的电话。“我已经把家中墙体开裂、倾斜严重的群众带到党员活动室广场,让他们今晚暂时安置在那里,并已召集在村党员挨家挨户开展人数统计工作,确保村民一个不漏。”
牙木村是此次地震中受影响最大的行政村,房屋大面积受损。地震发生后,乡村两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为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铜墙铁壁。目前,经过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各方救援力量的不断努力,牙木村搭建板房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受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力保障。
越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越能看到海东人民骨子里拧成一股绳的团结。
位于道帏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处的多哇村,聚集居住着藏族、撒拉族、汉族群众,各民族之间亲如手足、互帮互助,一直以来都是全乡民族团结的典范。地震发生后,村“两委”、党员和各族群众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在前期救灾物资还不充足的情况下,主动优先安置老者、妇女儿童等群体。“大家聚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分享物资,凝聚力更强了。”多哇村党支部委员拉郎多吉感慨地说道。
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民族团结创建成果,在此刻的道帏乡再一次深刻体现,各民族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虽没有去抗震救灾前线,却在幕后默默地干着重要工作,为了受灾数据的真实准确,忙到深夜。他们每天起草文件、发布通知、上传下达、综合协调、撰写信息、统计数据……虽然忙碌,但他们毫无怨言。
“每天都要对排查出来的所有受灾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审核汇总,一样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复做,重复的工作每天都在用心做。”正如道帏乡数据统计组的工作人员马忠良一样,面对应接不暇的电话和微信消息,面对一个个重要信息和数据,一个个“无名英雄”每天加班到深夜,力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为抗震救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就这样,海东各族各界人民群众用温情和温暖,传递着爱与正能量,传承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共历风雨更加团结。
抗震救灾,再一次彰显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伟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精神,也让我们再一次领悟海东精神的深刻内涵。
这正是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的希望所在、信心所在和力量所在!
如今,地震已经过去,各族群众坚定地用爱心温暖彼此,抚平创伤。
寒冬已至,春归有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终将迎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