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朵玉雪 报道
乡村振兴,在人、在业、在地、在村。
在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涌现,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群众幸福感日益提升……关于乡村振兴,这里的干部群众用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应。
细粉条里的“致富经”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破解乡村问题的核心在“业”。在多山地狭的石灰窑村,人均耕地少,农作物价格下滑,很多农户不仅赚不到钱,还赔了不少。对于这一情况,第一书记马成祥和驻村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石灰窑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农民在秋季收获土豆后直接售出获利,群众赚的是“辛苦钱”。马成祥深知这一点,他想将自身资源、信息优势和村情实际相结合,探索发展出乡村特色产业,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成祥的这一想法也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而成型——青海机场派驻的驻村干部在一次偶然中发现商机,就是将农民的“土疙瘩”做成筋道爽滑的细粉条,包装后经过电商渠道售出,群众就能从中赚到“技术费”“服务费”。
得知这一消息的马成祥喜不自胜。他欣喜地表示,产业链的每一次延长,相应的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赚到这份由土豆变粉条带来的“附加值”,对于石灰窑村的村民来说,这无疑为他们增收致富打开了一扇窗。
说干就干,就在去年11月的集中制售季节,和煦的暖阳下,村民们熟练地将粉条装入包装盒中,马成祥的微信上时不时会有客户订购粉条的消息弹出,这也让他的驻村生活变得更加忙碌。而对于这份忙碌,马成祥也甘之如饴,他说:“努力让村民增收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去年,石灰窑村以电商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制作土豆粉条总收入达20万元,从土豆种植到收获,再到制作成粉条,这些生产过程让100多个村民受益。
“通过制作粉条,我们家收入也提高了不少,最少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村民祁重成表示,这让他第一次享受到了粉条带来的“甜头”,今后,他会多种一些土豆,把出售粉条也作为一项家庭经济收入。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马成祥告诉记者,作为第一书记,让党和政府的每一项帮扶措施带着驻村工作队的汗水和温暖传递和落实下去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齐心协力共赴振兴路
“既然来了,就要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多干事、多交流,主动融入,转变角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驻村帮扶工作上来。”这是新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第一次到石灰窑乡时,乡党委书记朵辉在工作例会上的讲话。
这次讲话对刚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动力。
为尽快进入角色,到任伊始,石灰窑乡的各驻村工作队吃住在村,他们一边认真学习关于驻村工作的相关文件,一边结合工作职责、工作制度,第一时间逐户走访、认真调查研究,对本村生产发展状况、基层组织建设、村情民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同时,重点掌握脱贫户的生活情况、主要经济来源和种植养殖情况等,形成了驻村帮扶工作的“活字典”。
驻村期间,察民情,解民意,细心紧盯“身边事”成了他们心头的第一要事。
驻村工作队为落实落细帮扶措施,结合每月返贫致贫风险预警信息排查工作,遍访预警人员,认真排查预警对象的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详细了解农户收入、饮水安全、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住房安全、人居环境等情况,着力排查是否存在返贫风险和新的致贫隐患。同时,因户施策,持续做好易返贫致贫人口常态化监测392次,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宣传574次。经排查,新纳入监测户19户57人。
“脱贫只是起点,要让群众在小康路上走得更好更远。”这是石灰窑乡各驻村工作队在帮扶过程中的共同心声。
去年以来,石灰窑乡各驻村工作队继续发挥驻村一线的优势,充分调研积极申报,不断探索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多方促进群众增收,便民利民产业项目相继运行,强化了农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石灰窑乡流转土地种植土豆和菜籽,预计年内收益达13万元,出租家庭牧场4座,年内预计收益1.2万元。同时,为促进下河滩村村党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下河滩试点村村集体庭院经济建设项目,预计年收益达7万元;为促进畜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建设上唐隆台村试点村青储饲料加工建设项目,预计年收益达4万元。
对石灰窑乡来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扩大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项目发展还承载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石灰窑乡各驻村工作队也为此不懈努力着……
“微实事” 托起群众小幸福
立春的清晨,阿米吉利山在太阳照射下呈现温暖的光辉,正在春寒料峭中生机勃发……
石灰窑乡党委正在积极开展困难党员群众和老党员慰问活动。在走访慰问过程中,班子成员与党员们倾心交谈,问寒暖、拉家常,详细询问他们近期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并嘱咐他们要注意用煤用电安全,保重身体。
春节期间,石灰窑乡党委积极引导老党员发挥余热,充分发挥基层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倾听他们的所盼所需所想和对乡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为19名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发放慰问金7600元。
乡党委组织机关党员志愿者到各村孤寡老人家中开展卫生大扫除,为老人整理院子里的柴火、煤等杂物,并在老人家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确保老人居住安全,生活安心。
“平时家里就我一个人,有点孤单,今天来了这么多人陪我说话,还帮我打扫卫生,我特别开心,谢谢乡上的干部。”祁世梅含笑说道。
一桩桩小事的背后,关联的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近日,上唐隆台村驻村工作队在入户时了解到,脱贫户马剑锋的父亲去年患上了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住院花了将近1万元,这对马剑锋一家人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乡上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了马剑锋,并按规定程序帮助其向民政部门申请了临时救助,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真的非常感谢乡上的干部,这笔临时救助金真是为我减轻了不少压力!”马剑峰激动地说。
一项项保障基本民生的惠民政策、一笔笔解决群众燃眉之急的救助资金,编密织牢了石灰窑乡民生兜底保障网。
记者手记:如今,穿行于红砖白墙的农房,游走在平坦宽阔的锻炼广场,漫步在随风摇曳的路边绿树下,能感受到石灰窑乡每个村民舒展的笑脸、鼓起的腰包、心底的幸福。这脸、这腰包、这幸福,隐藏着特色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讲述着一个个驻村干部的奉献精神,演绎着一幕幕细小琐碎的温情小剧。这一幅幅乡村振兴路上所展现的美好画卷,是广大群众勤劳能致富、实干能致富的生动实践,也记录着石灰窑乡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