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郝志臻
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美食文化则是民族个性的精髓。
4月15日,“祖国好家乡美”媒体海东行记者团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感受当地独特的撒拉族风情。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而号称“每盘菜只需动一筷子就能吃饱”的撒拉宴从茶果、面点到肉食、汤菜,再到面食,一应俱全,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称赞。
“刮碗子”是许多西北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饭前来个盖碗茶则是循化人外出吃饭时的仪式感之一,更是撒拉宴的“序曲”。当记者团走进位于街子镇三兰巴海村的丝路情农家院,一盏盏精致的盖碗茶早已做出迎客的姿态。
拿起茶杯,掀开杯盖,绿茶、桂圆、红枣、枸杞、冰糖等已经提前放好。看到客人进来,热情的撒拉艳姑拿过一旁刚刚沸腾的开水浇入其中,清甜的茶香瞬间在屋内弥漫开来。
“喝盖碗茶,不能取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水面上的茶叶。要拿起盖子轻轻刮几下。”青海新闻网记者包拓业拿起一杯茶,边喝边和众人讲起了自己“刮碗子”的心得: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喝茶前,轻轻地一刮,刮开了上面的浮沫,茶与其他佐料的香味完全散发出来,每刮一次后,将盖子有点倾斜地盖上,再吸着喝。
在撒拉族饮食中,当地群众一直把用盖碗茶待客看得极为重要,每当接待尊贵的客人或遇到重大节日、儿女婚嫁,主人会热情地为客人泡上一杯盖碗茶,并端上油香、馓子、瓜子仁、花生等干果,让客人边吃边喝,撒拉宴也是如此。
喝着清甜的盖碗茶,搭配着循化薄皮核桃、葡萄干、大板瓜子等干果。众人闲谈间,撒拉宴开始陆续上桌了。
“以往我见过的宴席都是先凉后热,再加主食和汤以及甜点,从来没见过这种上菜方式,面点和菜还能交叉着上桌。”刚刚来到青海不久的海东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赵娟被撒拉宴独特的上菜方式所吸引,赵娟夹起眼前精致的面点,开始品尝起了她人生中的首次撒拉宴,每尝一口都竖起大拇指。
作为海东的老朋友,来自央广网青海频道的张海东看着眼前的美食,不由地和众人分享起了自己在10年前第一次接触撒拉宴的感受。
菜品种类多、面点精致是张海东对撒拉宴的印象,据他回忆,第一次品尝撒拉宴时,他也和赵娟一样惊讶,令其记忆犹新的是一种迷你小包子,只有不到两节手指大小,但每一个褶皱都十分清晰,且里面还包有馅料,一口下去,唇齿留香。
“迷你小包子让我看到了撒拉族人民的心灵手巧,而琳琅满目的菜品,则让我感受到了高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一场撒拉宴,他们将所有的美食尽数端上餐桌,给予了客人最高的重视。”张海东说,这是他第三次品尝撒拉宴,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看着周围不断变化的就餐环境和更加丰富的菜品,仿佛能够看到海东市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场正式的撒拉宴,菜单都需要提前设置,怎么搭配都有定数,这样才能把原汁原味的撒拉宴呈献给客人。”丝路情农家院负责人马文华向记者介绍着宴席中的各种特色食品。
“越简单的原料往往更具有生命力。”马文华指着宴席中最常见的馓子举例:“先在精面中加入植物油、循化花椒、食盐,再用净水调制,之后用力揉搓,再搓成短条状,涂抹上清油后置于大盆内醒约一个小时,最后由众人手工搓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弯成盘放入油锅中炸制。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每一步都在考验制作者的功力。”
“我还是最喜欢这个外形和烧麦一样的面点,里面加入了白糖、干果、羊油等多种食材,将甜口和咸口结合在一起,十分神奇,却意外好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青海总站记者李涛为自己喜爱的面食点赞。
搭配着花式面食,手抓羊肉、大盘鸡、羊肠灌面、炕土豆以及多种凉拌菜式,在谈笑声中,撒拉宴上的重头戏——土火锅压轴登场,热气升腾间,大家边吃边聊,味蕾与美食的碰撞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