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讯(记者 张璐 通讯员 张懿)自2018年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海东市作为兰州——西宁城市群中的核心节点城市,按照《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的发展路径,以建设“青海副中心城市”和实现“兰西城市群中部快速崛起”为目标,以“五个新海东”建设为引领,持续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取得新成效。
海东市紧抓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深度聚焦生态环境共治、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等工作,编制《海东市<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清单》,高规格组织党政代表团赴甘肃省兰州市等地进行交流,为合作共赢打下坚实基础。以打造民和—红古创新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与兰州市签订“1+15”共建区域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全方位推动合作走深走实。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签订《共建兰州—西宁城市群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同制定年度重点合作任务责任清单。与西宁市紧紧围绕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在全力配合省级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全力开展生态共治、产业互促等工作。
生态环境方面,海东市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签订兰州海东两市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湟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联防联控等协议,联合开展湟水河沿岸综合治理,2023年黄河、大通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聚焦绿色宜居城镇和森林城镇建设,连续8年组织837万余人次义务植树5196万余株,完成国土绿化53494公顷,市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93%,森林覆盖率达到3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9%。
基础设施方面,海东市坚持规建管并重、强基固本,注重区域协调统筹发展,奋力推进基础建设质量、互联水平不断提升。大清高速、临大高速等项目进展顺利,川海大桥、团结大桥、民小公路下川口特大桥等交通动脉建成通车,跨区域交通路网初步形成。开通民和—红古跨省公交线路2条,投入新能源公交车31辆,日均运营225班次,同城融合发展空间距离不断拉近。加快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化隆回族自治县250MW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成功并网发电,全市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439.82万千瓦,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架构逐步完善,750KV郭隆主变扩建、330KV小寨主变扩建等64项电网项目加快推进。
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方面,海东市锚定产业“四地”建设,注重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全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成冷凉蔬菜基地4000公顷、输出蔬菜14.1万吨,建立牦牛藏羊示范点241个,建设特色制繁种基地6666.67公顷。全力推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青海数据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大数据中心建成标准机架11530个并投入运营,中科寒武纪智算基地等项目落户海东。《青海零碳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印发实施,以绿电为基础,以发展零碳产业为核心的“4+1”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丝绸云谷低碳算力产业园启动建设,红狮硅基新材料产业园即将投产运营。
城市群大市场建设方面,海东市全力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区域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与兰州市等地签订推动商标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合作协议,建立两地商标地理标志企业名录,推动两地目录内品牌互认。依托市场监管总局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开展跨省电子营业执照互信互认,实现异地登记注册领域线上全流程登记市场主体电子营业执照互信互认。全面推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代办制”等新模式,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2023年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市场主体突破11万家。
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事项,海东市积极同兰州市等地开展合作。印发实施《兰西城市群打造职业教育协作平台工作方案》,通过“3+2”中高职贯制培养、单考单招等方式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办学,全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医疗领域专家柔性引进机制,全力解决群众就近就医难题。成立兰西城市群政务服务一体化联盟,完善“兰西城市群区域通办”专窗,120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兰州、海东、西宁三地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