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李永兰 报道
灵巧的手指在各色面团间翻飞,一把小竹刀随着匠人角巴的手指辗转腾挪,顷刻之间,五颜六色的面团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边藏族妇女背着幼童走向帐篷,那边敦煌飞天衣袂飘飘。这门神奇的手艺叫作“面塑”,俗称“捏面人”。
角巴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雄哇村的村民,也是化隆县非遗项目面塑的传承人。14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角巴接触到了面塑,觉得面塑很神奇并产生兴趣,后来跟随师傅学习,通过30多年的学习创作,角巴的面塑技艺不仅有了进步,面塑种类也逐渐增多。
走进角巴的面塑工作室,排排架子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面塑,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个性十足的卡通人物、仙气飘飘的神话人物……一件件面塑作品惟妙惟肖、令人惊艳。
“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会花在制作和想象上,一个形象要是捏不好就得重新来,所以我很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制作。”角巴很享受这种独处的时间,认为周围比较安静时,可以通过一些设想,能够完美地呈现自己想要的物件。
角巴介绍,面塑制作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精面粉、糯米粉、甘油、蜂蜜、山梨酸钾和各种食用彩色颜料等材料,拨子、剪子、刀子、工艺梳子、定型板等工具,制作工艺流程复杂、讲究,巧妙的利用揉、搓、压、剪、挑、按、拨等技艺手法。
正因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意识融合得恰到好处,角巴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提高面塑技艺的道路上,塑造了一组组活灵活现的面塑精品。《格萨尔王》《飞天》《高原春耕》等代表性作品,表现手法技艺高超、清秀逼真、精致传神,吸收了民间题材丰富的营养,把美好的想象和愿望,智慧和情感,都渗透到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形象,传达着民俗画面的视觉美。
2019年,角巴的作品《格萨尔王》还在华盛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他个人也荣获“金牌面塑艺术名家”的荣誉称号。“面塑制作过程特别枯燥,我们一起学习面塑的人刚开始很多,最后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作为面塑技艺传承人,我经常在想,如何让面塑继续传承下去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事。”角巴说。
化隆县面塑制作技艺至今已百年有余,以最初做面花食品演变而来,面塑题材丰富,造型优美,构思巧妙,生动传神,把地域特色和民间神话传说有机结合,用捏塑的方法塑造一个个逼真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民间传统文化不可磨灭的记忆。
近年来,化隆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全面开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持续扩大文化传承和保护宣传力度,不断做深做实非遗保护工作,大力支持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产品创作、设计和研发,建设了一批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成立工作室,让非遗技艺在化隆大地上扎根。
截至目前,化隆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