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讯(记者 巴迎桂)近年来,海东市突出全省地域优势,以东西部协作资金为牵引,捆绑整合、使用项目资金扶持培育了一批蔬菜龙头企业和蔬菜基地建设,让“寿光模式”在海东市乐都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相继落地。
目前,海东市已建成万亩基地1个、千亩基地4个、百亩基地57个,种植总面积达2.08万公顷,年产量近75万吨,年产值高达36亿元。这片土地孕育的284种高原冷凉蔬菜,出口市场拓展至俄罗斯、东南亚、中亚等地,出口预计突破1万吨,出口量占全省的90%。
海东是全省农业大市,2024年粮、油、菜总产56.04万吨、12.56万吨、74.93万吨,分别占全省的47.39%、37.41%、45.39%,特色优势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6%,在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支撑作用”及“勇挑大梁”的发展定位下,全市立足冷凉气候、富硒资源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势头迅猛,通过与西宁海关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海东冷凉蔬菜出口呈现跨越式发展,2024年供港蔬菜达1685吨,较2023年增长200%;2025年1月至7月实现冷凉蔬菜出口1905吨(占全省89.9%)、马铃薯出口3943.5吨,总量突破5600吨,同比增长140%。目前,全市已建成备案基地22个,面积达1260公顷,产品远销泰国、韩国等10余国。
期间,海东市紧抓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西宁海关对海东市的农产品出口倾斜导向,扩大宣传,调动农产品种植企业、合作社积极性,在设立全省首个“高原冷凉蔬菜出口海关工作服务站”的出口业务指导下,集成通关便利、制定认证规范,设立12项标准指导服务功能,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3农户”全链条标准化生产。市农业农村局专项安排出口奖补资金100万元,鼓励企业、合作社扩大高原冷凉蔬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出口销售,唱响海东农字号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同时,西宁曹家堡机场海关业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重点讲解出口报关“单一窗口”操作规范要求、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备案、国际GAP认证申报要点、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等,培训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实操演示”模式,解答企业在报关申报、资质备案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帮助企业精准掌握国际市场准入标准。
海东市将实施“三优先”措施(优先查验、优先放行、优先出证),全力支持海东市打造对外开放农业新高地,让海东冷凉蔬菜产业正式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阶段。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高原特色农产品必将成为青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