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以来,海东市立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五大振兴”,乡村振兴呈现五个新特点。
一、推进产业振兴,打造有特色的乡村产业新品牌。以“高原、生态、绿色、有机、富硒”为发展方向,着力发展油菜、马铃薯、蚕豆、八眉猪、牛羊肉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南彩篮、北富硒”引领多个辅助品牌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2019年优势特色作物种植比例达到86.2%,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镇23个,成功创建互助、乐都两个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认定省级产业园5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495家、家庭农牧场达到1432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16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5家,园区引领与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二、推进人才振兴,培育有担当的乡村发展新队伍。以“五有五能”为基本标准,多渠道提高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治村能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去年选派200名优秀村“两委”负责人到对口支援海东的无锡市进行挂职学习,培养了一批推动“三农”发展的村干部和后备队伍;组织600名科技人才开展“人才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活动90场次;累计培训职业农民24430人,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543人。
三、推进文化振兴,彰显有魅力的乡土文化新标签。突出河湟文化元素,打造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瞿昙寺、柳湾彩陶“三大历史文化品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非遗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高水平开展“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环湖赛、沿黄河马拉松赛、丝路花儿艺术节等赛事和节会,持续打造“善行海东”道德实践品牌,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出台了《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全市1462个行政村完善了村规民约,1511个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等1.83万起,节约开支1.99亿元。
四、推进生态振兴,描绘有特色的美丽宜居新家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启动实施“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实施小峡、大峡、老鸦峡“三峡”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强力推进禁养区148家畜禽养殖场关闭转产搬迁工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保护好黄河、湟水河、大通河3条干流、137条支流、95座湖泊、8处县城水源地。着力实施“厕所革命”,扎实开展“四清一改治十乱”的村庄清洁行动。大力推进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面积达到105万亩,对150个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进行了提升改造,年生产有机肥5.43万吨。
五、推进组织振兴,筑牢有保障的基层组织新基石。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支部提升工程”,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10个,累计调整村“两委”成员120人,全力提升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水平。创新设置朝觐管理团临时党支部,提高朝觐自治管理水平。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全市“破零”村达1125个。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顺利收尾。加快县区信用社改制步伐,打通了金融服务乡村发展“最后一公里”;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家族恶势力以及黄赌毒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营造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