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今年以来,海东市紧紧围绕“四不摘”重大要求,聚焦脱贫攻坚“重点”“堵点”“痛点”,努力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巩固脱贫成果,做好促进“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强力推进扶贫项目开复工促发展。一是严格落实海东市拉面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十条措施,支持拉面产业健康发展。全市从事拉面产业的拉面店保持在2.78万家,从业人数保持在17.8万人,拉面企业开复工率达98%以上,疫情期间返乡的1.8万人,已有90%以上回城复工,拉面产业发展保持稳定向好。同时,要求各县区尽快落实40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全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二是加强有关部门与东部协作城市、驻外劳务机构等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省内外企业、工程项目开复工时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返岗,有序推进扶贫项目开复工。截止目前,全市13个扶贫产业园已全部开工,33个扶贫车间已开工31个。
持续拓宽就业渠道稳就业。一是千方百计拓宽就业岗位。市扶贫、人社部门联合开展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网络招聘会18场(次),提供岗位信息34635个,促成人岗对接245人,平台浏览点击量44270人次;为公益性岗位安置的1466名就业困难人员支付岗位补贴142.41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返岗复工93419人。二是全力动员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积极摸排有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意愿的脱贫户,健全完善贫困劳动力就业档案。截止目前,从全市贫困人口中摸排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劳动力44021人,其中已动员外出务工8068人。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就业类型,分类出台不同扶持政策,奖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截止目前,赴江苏务工人员累计达到177人,省内就近就业累计743人,除江苏省以外其他省份就业累计520人。三是加大公益性岗位设置力度。全市共设置公益性岗位8608个,已安置8455名贫困群众就业。
创新消费扶贫模式保增收。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优先选取农村特色产品,建立消费扶贫产品名录,认定消费扶贫合作企业66家,特色产品154种,通过电商扶贫、东西协作、社会扶贫等模式,将本地牛羊猪肉、蒜酱、羊肚菌、金丝皇菊等110种特色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如乐都区向乐都乐村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四海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分别补贴5万元和40万元,以高于市场价0.4元的价格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马铃薯,使乐都区15个乡镇52个村115户建档立卡户的1126.431吨土豆及时上市销售,创收147万元,贫困户增收45万元,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销售难、渠道单一、价格低的问题。同时,各县区制定了《开展消费扶贫推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电子商务奖励扶持办法》等制度,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企业,在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乐都、民和、互助、循化四县区商务部门在无锡市设立农产品直销店2家、农产品实体体验店和海东市高原富硒农产品体验展示中心2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扎实推进“补针点睛”固基础。积极推进海东市十大后续巩固脱贫行动,持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力度,制定完善县区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规划》等,推进集中安置点扶贫车间、养殖畜棚配套、迁出地土地流转开发等产业扶贫项目。截止目前,全市5194户19301人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已搬迁入住新房,入住率达99.55%。产业“补针点睛”方面,重点围绕牦牛、青稞、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聚焦产业收益、利益链接、风险防控等环节,健全完善相应政策举措,做到到户产业扶持项目资产安全保值有收益,积极做好光伏扶贫项目促进增收,确保收益分配使用达标率100%,扶贫产业园、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台账健全、运行良好,带贫益贫作用发挥明显。同时,全面构建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两类人员”摸排工作,将因学、因病、因灾以及因突发事件影响而引发的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具有潜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两类人员”纳入监测范围,开展后续帮扶。截止目前,全市共摸排边缘户645户2407人,脱贫监测户170户628人,正在从产业扶持、劳务就业、社会帮扶、综合保障等方面进行帮扶。
全力巩固深度脱贫攻坚成果提质量。持续加大对全市25个深度困难乡镇资金、项目等倾斜帮扶力度,狠抓深度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工作。产业扶贫方面,实施特色种植、养殖、加工、餐饮、运输等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带动8309户37394名贫困人口增收,户均增收6302元。在深度困难乡镇的7个村实施田园风光型、生态农耕型、休闲观光型、民族风情型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在带动村集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共带动763户2693名贫困人口促进农民生产性、经营性、劳务性多元增收。就业扶贫方面,采取“劳务公司+培训+农户”“帮扶单位(能人)+培训+农户”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引导鼓励深度贫困地区更多的劳动力出县、出省从事劳务经济。截至目前,全市25个深度困难乡镇省内就近务工人数达到37078人,解决公益性岗位727个、生态护林员2046个,省外务工人数达到23972人,年人均增收近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