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成财 通讯员 王进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说多亏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帮扶,村党员活动室进行了提档升级、村集体经济慢慢发展起来了。
支哈堂村是化隆回族自治县石大仓乡的一个藏汉杂居的村庄,全村96户383人,常住户66户263人,由于地处浅山谷地,耕地少、林地稀,村民历来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生活一直很贫困,是乡上有名的贫困村。
今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帮扶15万元用于支哈堂村党员活动室的提档升级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支哈堂村原党员活动中心设备较为简陋,驻村工作队利用扶贫项目资金,结合本村实际问题,详细制定了党建宣传阵地装修计划。
村党支部书记公保告诉记者,经过提档升级,村民和党员们来党员活动室的次数增多了,这里成了党员和群众最喜欢来的一块阵地。此外,村党支部结合这次党员活动室的提档升级,专门打造了“强党建、稳脱贫、创三心”创建活动,建立了党员服务队、党员互助组,开展了评选党员示范户、致富带头人、最美乡村人等10多项活动,持续引领党员村民齐心奋斗。
据村党支部书记公保介绍,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村里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在征求大家意见和多次调研讨论的基础上,村民们一致同意将10万元帮扶资金、村上的其他资金一起捆绑使用。
在今年6月份,购买了39头优质西门塔尔牛,通过“公司+农户”与村民签订奶牛承包养殖协议,13户农户通过抽签、认领、签约等程序,每户承包了3至5头西门塔尔牛。
“我今天运气不错,这几头牛都好!品相、花纹、体重都没得说,至少2头牛应该已经怀上了小牛犊,明年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有了收入,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就安心了。”村民户旦斗高兴地说,加上此次承包,他家里已经有12头牛,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养牛大户。
据了解,此次“村集体经济+农户”承包养殖,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根据支哈堂村实际情况做出的一次大胆创新,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村乳制品加工厂良性运营、提升奶源供应、增加村民收入的勇敢尝试,也是“创三心”主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把中国地质大学的帮扶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今年年初,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多方奔走、努力协调,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帮助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10万元钱和争取到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5万元、中央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结合起来使用,经过反复调研和多次集体商议,决定将以上项目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用于购买优质奶牛,以每头1500元的价格承包给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承包期间所产牛犊归养殖户所有,牛奶优先反哺村上办的乳制品加工厂。
在农户杨有清家采访时,记者刚好看到杨有清一家老少4人正在家门口热火朝天地粉碎刚从平安区等地购进的1万多斤麦草,杨有清高兴地说:“这个‘党建+’项目让我们实实在在受益了,因为家里劳力多,我专门从村上要了5头母牛,明年2月份就可以产牛犊,养到明年下半年,一头牛犊就可卖1.3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养牛这一项,我家一年的收入就在6万元以上。现在我们村里有20多户人养殖着125头牛,成了名副其实的养殖村,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支哈堂村的村民在乡党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从乡上有名的贫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