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蒋晖)近年来,海东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培养科技人才,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了全市创新创业加快发展,呈现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环境良好、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和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逐年增加、科学普及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全市共申请专利248件,专利授权148件,其中发明专利65项,取得科技成果98项,引进实验新技术200余项、新品种260余项,年均示范推广实用技术100余项;现有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5个、科技型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众创空间3个、星创天地3个,并建立了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组建海东综合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020年前三季度,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4.2%,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方面,海东市修订发布《海东市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海东市人才引进办法》《海东市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文件,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实行了企业家培养导师制、“高校教授+企业家”的“双导师”制,并组织专业培训班和产业、行业专项论坛,在扩充人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选派省级科技专业技术专家,深入基层一线,生产一线,围绕特色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指导、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示范引领、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工作,保障基层技术支撑,推动产业经济稳步增长。目前,全市累计选派1006名“三区”科技人才深入全市64个乡镇,近400个行政村,98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此外,海东市围绕脱贫攻坚,着力推进光伏产业扶贫、电子商务扶贫、农业科技推广扶贫及龙头企业推动扶贫等工程,建成35个光伏扶贫电站,带动全市634个贫困村的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并加强与“阿里巴巴”和“淘宝”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建成50多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470多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拓宽了贫困地区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服务直接到人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站式”直通服务的新模式、种养加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带动了群众脱贫。全市先后建立73个农牧业科普示范基地,5个农村中学科技馆,8个科普示范社区,3所示范学校,2个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带动效应明显,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