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卫正芳 报道
6月14日清晨六点,家住海东市乐都区碾伯街道下寨村的村民周华春早早就带好工具出了门,今天他要完成自家最后两个大棚的双膜马铃薯采收工作。
六点半左右,周华春先将钢架拱棚的塑料卷了起来,随后村里左邻右舍帮忙采收的人也陆续到达大棚,大家穿梭在绿色的田地里,拔马铃薯叶,采挖、分拣马铃薯,不一会儿,一个个硕大饱满的马铃薯被一双双勤劳的巧手从蓬松的土壤里拣出来,散落在地面。村民挖的挖、捡的捡、装的装,一上午两个大棚里的马铃薯就全部采挖、打包完成了。
看着丰收的马铃薯,周华春满脸洋溢着喜悦。
“我这拱棚里的双膜马铃薯从端午节前后就开始采收了,今年我种了6个棚,占地2.5亩,每亩地的产量大概有6000斤,这两天的价格每斤能卖到1.5元。”周华春说。
记者了解到,下寨村种植双膜马铃薯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是双膜马铃薯特色产业村,多年来,下寨村通过地膜与拱棚相结合进行综合栽培促使马铃薯早播种、早上市,抢在6月份马铃薯供应淡季上市,也为复种提供了很好的茬口和充足的时间。由于上市早、口感好、产量高,下寨双膜马铃薯销售价也高出平常马铃薯的一大截,每公斤零售价能卖到5元左右。
2021年,下寨村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村建设项目,将原有的153个占地4.7万平方米的水泥拱棚改建为钢架拱棚,安装手摇通风装置,村民操作起来更加便利,也能够更加有效利用土地面积和光照,便于农业机械化运作,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上午九点左右,来自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蔬菜经销商冶师傅就已经将货车停在了大棚旁边,村民将打包好的马铃薯搬到车上,依次完成称重、装车等流程。
“下寨马铃薯种植规模大,产量高,上市也是全省最早的,所以这些年我基本上每年这个时候都来下寨大量收购马铃薯。”冶师傅告诉记者,下寨马铃薯个头大、果型光、味道好,颇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从6月初到6月中旬,他几乎每天都来收购,每天的收购量达3000斤,下寨双膜马铃薯也因此成为海东特色农业产业的一个亮点。
周华春告诉记者,等地里的马铃薯采收完,他就要着手种架豆,这样下来每亩地里一年就能种两茬,比种植单一作物收入提高了不少,村民的种植积极性都很高。
据下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宏霞介绍,今年全村共种植双膜马铃薯400多亩,随着马铃薯、架豆等蔬菜种植逐渐形成规模,为顺应自身产业发展的需要,村上修建了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冷库,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中。“等建设完成后就能有效解决蔬菜、水果的储存问题,为全村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不少后劲。我们不断从马铃薯种植品种、种植技术、水利灌溉等方面着手,通过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引导农户科学种植管理,不断提高马铃薯种植的产量和效益,全村马铃薯产业产量增加了,农户收入提高了,心里乐开了花,我们村干部打心眼里高兴。”刘宏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