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互助县】七彩互助热情相拥环湖赛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互助县】七彩互助热情相拥环湖赛
发布日期:2023/7/11 14:53:28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点击浏览下一页
 

海东日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最美人间七月天,当第二十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车轮穿山过河,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土乡,这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景象在人们眼中一览无余。

环湖22载,其中,二十届比赛赛段途径互助县,钟情土乡。今年,互助县再次以美丽的市容市貌、完善的配套设施、贴心的服务保障欢迎比赛选手及各方宾朋,以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环湖赛。

人们都说,这是一座城与一项赛事的双向“奔赴”。的确如此,在今年环湖赛第三、第四赛段即将到互助县之时,记者再一次来到这座高原小城看到,主次干道,环境干净整洁;十字路口,车辆行人秩序井然;公园广场,风景如画心旷神怡,感受到了土乡儿女在党的光辉指引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焕发新活力,“非遗”盘绣焕发新光彩,蔬菜种植焕发勃勃生机。让我们一起看看,互助县做了怎样的努力来迎接这场扣人心弦的比赛;而环湖赛所到之处,又为互助县播下了怎样的绿色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种子。

“老赛事”焕发城市新活力

75日,距环湖赛开幕不到3天。经过综合整治后的互助县青稞酒文化广场上早早迎来了晨练的市民,他们或在空地上锻炼、或在林子里散步、或在花坛边休憩,享受着清晨的静谧和城市的美好。

公园一角,环卫工人正在进行场地清扫,为环湖赛的到来做着最后的准备。宽阔笔直的街道、干净的县容县貌、清新的空气,更合理的城市布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发展眼光。

互助,正以积极的风貌迎接环湖赛车手和游客的到来。走在广场边的人行道上,放眼望去几百米已找不到一个占道亭棚,花坛、垃圾桶全部换了“新装”,路边还划出了专门的车辆停放区;经过改造,青稞酒文化广场的建筑露出了清晰的“天际线”;另一侧楼宇的周边整治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这只是互助县市容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冰山一角”。

据互助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互助县聚焦“环境整洁美、文化生活美、绿色生态美、文明风尚美、安全和谐美”的目标,有序开展市容市貌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提升。

几个月来,互助县扎实开展市容市貌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倚门经营门店345家次,拆除违规设置广告牌40余处、灯箱广告30余处、乱涂乱画200余处、破旧横幅20余条,整治建筑工地围挡600余平方米,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现如今,互助县将以全新的面貌和一流的城市形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办赛事”亦是“建城市”,在探索城区功能品质提升的进程中,互助县正在展现它的标杆气度,实现着自身的蝶变升级……

“小产业”焕发行业新光彩

每年的环湖赛现场,在互助县威远镇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周边,早已被群众围得水泄不通。

伴随着群众的欢呼声,来自互助县各地的绣娘们头戴彩色毡帽,身着土族妇女特有的七彩花袖衫,同时还在腰间佩戴着鲜艳夺目的土族盘绣小佩饰,踩着欢快的节点,手捧哈达,不仅在现场为参赛选手们呐喊助威,还向众人展示她们依托指尖技艺创造出的美好幸福新生活。指尖上的这门技艺就是“非遗”土族盘绣。在互助县东沟乡姚马村索兰卡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绣坊车间,工坊里十几位绣娘低着头画稿描样穿针引线,她们都是附近的农户,同时也是该公司的员工。其中,去年在环湖赛现场呐喊助威的胡宗花就是她们当中的一员。

胡宗花告诉记者,以前家里主要靠种庄稼、养殖为生,全家五口人一年的收入只有1万元,生活过得很艰辛。“现在有时间就会过来做刺绣,不仅离家近,还能方便照顾家里,每月还有三千多元的工资。”这些变化,都源于胡宗花加入了盘绣工坊。

据介绍,该公司通过计件工资的方式,和绣户签订订单协议,统一制作,统一销售,吸纳附近农户就业。绣娘在公司上班时间自由,可以自主安排去工坊工作的时间,既不耽误家里的农活,也能利用闲暇时间挣工资。

目前,互助县仅盘绣生产企业、基地、经营户达34家,绣娘7000余名。自2020年以来,互助县全县加工生产盘绣产品10万余件,销售收入达2200万元,盘绣产业已成为助推当地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巧手产业”, 绣出了“彩虹故乡”的幸福生活。

为进一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助县着力增强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由互助县教育局和互助县文体旅游局共同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土族盘绣、土族花儿、宴席曲、民间小调等一大批优秀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在校园里进行活态展示,调动了全县师生学习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更多青少年加入到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队伍中,让优秀民族文化大放光彩。

“小基地”拓宽群众致富路

七月的互助,田间麦穗随风起舞,悠然翩跹。行走在互助县台子、南门峡、丹麻、林川、塘川等乡镇,两边不时闪现上千公顷“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当前,西生菜、苦菊、菜薹等各类蔬菜陆续抢鲜上市,成为了互助“五张名片”之一“七彩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互助县积极打造“七彩农业”品牌,立足高原冷凉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供港澳”蔬菜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供、销”一体化链条,走出了一条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新路子。

眼下正值夏季各类蔬菜陆续成熟时节,近万亩“供港澳”蔬菜抢鲜上市,实现订单种植销售,丰富了深圳市民和港澳同胞的“菜篮子”。

记者在互助县红崖子沟乡老幼村、台子乡下台二村蔬菜基地看到,田野里种植的上百公顷“供港澳”西生菜、苦菊、菜薹等蔬菜长势喜人,目前已陆续采摘上市。

田间地头村民忙着采挖、分拣、打包、装车,抢鲜“蔬”出的高原无公害蔬菜深受深圳和港澳市场青睐,当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供港澳”蔬菜种植产业,也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老幼村村民杨玉国高兴地介绍道:“这两天,蔬菜市场紧俏,物流快速,信息畅通,订单种植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72个小时港澳人民的餐桌上就会出现我们的‘互助味’。今年第一茬‘供港澳’蔬菜长势好,每公顷生菜、苦菊能采挖三四万公斤以上,采收后立即进行第二茬复种,每公顷收入达10余万元。”

据了解,互助县是青海省首家通过备案和认证的“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自2019年以来,先后在全县建立“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近万亩,主要种植生菜、菜薹、火焰参、羽衣甘蓝、西兰苔等蔬菜品种,共输出各类蔬菜2万余吨,产值达4000多万元,“供港澳”蔬菜的种植为“七彩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互助县进一步加大互助“供港澳”蔬菜基地建设和产品输出力度,重点在台子、南门峡、丹麻、林川、塘川等乡镇建立“供港澳”蔬菜基地10个,面积达800公顷。预计两茬可生产蔬菜2.4万吨,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供港澳”蔬菜种植已成为助推互助县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和引擎。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