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海东发展“指尖经济” 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海东发展“指尖经济” 走出乡村振兴致富路
发布日期:2023/8/28 14:46:55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海东日报记者 胡生敏

构思设计、布料裁剪、色彩搭配、飞针走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手工艺品,绣出了妇女们勤劳致富的梦想。现如今,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盘绣扶贫车间里的席金花依靠青绣产业,每月能挣到3000元工资,利用“指尖技艺”创造了美好生活。

“那时候,我们只绣自己的前搭、腰带和大包,绣得多了,就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没想过靠着这门手艺赚钱。”如今,跟席金花一样的一批绣娘们在家门口靠这门手艺挣起了大钱。

海东市作为青绣的主产地和聚集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其保护、传承和发展,致力于刺绣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开发,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农耕文化,将青绣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产业培育,在平台建设、产业发展、品牌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下足功夫,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探索出了一条“非遗+市场+旅游+就业”的发展新路径,在针尖上绣出了一个锦绣河湟。

芦花乡地处乐都区下北山,全乡有15个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群众生活较为贫困。2018年,芦花乡实施整乡易地搬迁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后,就业增收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为充分挖掘整乡易地搬迁乡镇妇女的劳动技能,芦花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打造了青绣展厅、青绣车间各一处,扶持帮助200多名妇女掌握了刺绣技艺。

芦花乡青绣车间的建立是海东推动青绣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海东市坚持高位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组建成立青绣总部经济,培育“金盘绣”“圣驼”“匠魂”“银龙”等青绣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工坊+农户”产业模式,打造“青绣之源”金名片,传统民间刺绣已成为海东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代表符号,也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为积极引导培育,做强非遗品牌,2021年至今,海东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67.3万元,用于建设青绣孵化基地、升级工坊设施、培训专业人才等,扶持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不断加大对外交流活动,组织优秀青绣绣娘参加大美青海文化宣传活动,组织青绣企业参加非遗博览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文化交流活动,精心筹办全省青绣行业技能大赛,全力提升海东青绣知名度。金盘绣、素隆姑公司被评为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土族盘绣作为“千行百品就业行”劳务品牌亮相全国。

海东市积极打造营销平台,与青海省工艺美术协会、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紧密合作,研发“青绣+民族风”文创产品200余款,积极推动青绣产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荣获各类奖项100余项。利用淘宝、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直播带货,扩大青绣展销市场。目前,全市有青绣经济实体74家(公司54家、个体工商户19家、专业合作社1家);掌握青绣技艺的绣娘4.2万余人,其中长期从事青绣的绣户有4000多户、绣娘有6300余人。

与此同时,海东市强化技能培训,依托全市非遗传承人、文化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和校地合作等项目,分批次举办青绣培训班180余期,培训绣娘9000余人次。建立青绣产业发展奖励机制,激发广大绣娘提升技艺、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目前,企业固定绣娘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左右,季节性绣娘人均年收入达6000余元。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