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李富生
如果说城区各大主要街道、广场等是城市的“面子”,那么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地方就是一个城市的“里子”。
作为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农贸市场是最接地气的民生场所之一,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卫生、环境、秩序等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更大,也更直接。连日来,记者走访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各乡镇农贸市场,实地探访各乡镇持续推进农贸市场发展提质工作成果。
走进巴燕镇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商品、物品摆放整齐划一,车辆停放井然有序,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在这样规范有序的环境里,商户们脸上充满笑容,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也让消费者赞不绝口。这是巴燕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成运行后,展现出的全新市场面貌。
“以前这里就是一个垃圾坑,被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填满了,臭气熏天,空气质量特别差。经过改造后,现在这么多商户入驻,大家购物也方便多了。”眼看着原来的“垃圾坑”摇身一变成为“聚宝盆”,周边居民纷纷拍手称赞。
据了解,乡村振兴实施以来,巴燕镇党委整合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中的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将17486.74平方米的垃圾坑进行升级改造,建成集市场警务、综合办公、快递物流区、百货用品交易区、农产品交易区及保存区等10个标准化功能区为一体的新型农贸综合市场。为更好地吸引商户入驻,市场创新管理制度,提出商铺免租3年、库房免租半年的租赁举措,更好地保障商户权益,增强商户入驻的主动性。
近年来,化隆县加快推动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青稞、小麦、油料作物、牛羊肉等农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冷水鱼、璇鸡、土鸡蛋、杏子、软果等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占据一席之地,“青藏冰泉”“化昂梦”“伊隆源”“福顺德”等本土农业品牌崭露头角,但随之而来的是这些农副产品和土特产没有专门的市场销售平台,仅依靠商户和农户自行经营、储藏或销售,大宗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利用、销售及仓储,一定程度上存在“买难、卖难”问题,导致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不能发挥其可观的经济效益。
记者调查了解得知,化隆县巴燕镇、昂思多镇、扎巴镇、牙什尕镇、甘都镇等乡镇均已形成由群众自发组织的“赶集”市场,但这些市场普遍存在脏、乱、差以及各种消防设施不齐全、配套卫生设施不具备、市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农贸市场消费环境,加紧加快助力民生实事任务落地落实,化隆县在集市规模较大、消费群众较为稳定的部分乡镇进行市场硬件改造提升,集中解决和整体提升农贸市场的消费环境,倾力打造高质量放心“菜篮子”。
今年3月份,昂思多镇沙吾昂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集散中心开业,这是昂思多镇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交易习惯和农畜产品特点,利用中央衔接补助乡村振兴资金建成的集敞篷区、敞开区、活体家禽和畜产品交易区、冷鲜库区、停车区等多元交易区的农贸市场。目前,该市场主要经营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豌豆等农产品以及蔬菜、水果、肉蛋、家禽、水产品和牛羊活体交易、收购、初加工、批发及零售。
除此之外,沙吾昂农贸市场创新运营理念,引进现代自媒体直播平台带货销售,现已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交易网络,有效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现在,家门口有了‘菜篮子’,不仅有蔬菜、禽类、自销自产的物品,还能到市场里交易自家的农产品,对我们来说太方便了。”周边群众纷纷表示。
蔬菜新鲜可口,鱼肉类质量有保证,商贩诚信经营,微笑服务……来到位于牙什尕镇盘龙曲玛村的农贸市场,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市场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盘龙曲玛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盘活利用村集体资产,将本村公路旁集体所有的闲置地充分利用,打造成当地最具特色的集贸市场。目前,该集贸市场共设立315个摊位,通过收取摊位卫生费,村集体累计收益30余万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市场内瓜果新鲜、地面整洁,诚信经营、文明用语等标语随处可见。“来这里买菜的都是周边的村民,市场环境干净有序,大家买东西更加安全放心。”盘龙曲玛村党支部书记周生泉说,我们将继续搞好服务,争取把我们的集市办得更好、更红火。
外表的光鲜亮丽固然重要,但“里子”的质量水平绝不可忽视。在区域设置方面,化隆县动员各农贸市场合理规划摊位设置,做到蔬菜、肉类、熟食、水产、活禽、干果、服装、日用品等布局合理,活禽区实现“宰售分离”,水产区有效避免“湿漉漉”现象。在改造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实行农贸市场商户实名登记制度,严格审核入驻资格,把好市场准入关,让群众吃得舒心、安心、省心、放心。在周边环境整治方面,组织市监、工信、城管、交警等部门共同解决乱停乱放、占道经营、摊点外溢、堆放杂物等问题,协调农贸市场经营方同摊主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坚决做好市场环境卫生。
在推进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中,化隆县坚持农贸市场“为农而建、为农而用、服务于农”的理念,实行“联农带农”机制,吸收周边群众及脱贫户就业,累计解决就业岗位3000多个,有效提高群众收入。同时,择优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市场经营,为全县9个乡镇近15万群众进行农副产品交易和消费提供便利,降低群众消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