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互助县】“彩虹故乡”美丽乡村多姿多彩 ——走进乡村看振兴系列报道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互助县】“彩虹故乡”美丽乡村多姿多彩 ——走进乡村看振兴系列报道
发布日期:2023/10/11 14:20:30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海东日报记者 巴迎桂 报道

金秋时节,大地流金。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一项项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从背依巍巍祁连山到南临悠悠湟水河,从美丽乡村到田间地头,“村景”发展为“风景”,品牌加持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农具”,党建引领让乡村活力满满。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幅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开。

乡村旅游正当时

漫步在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传统民房与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融为一体,错落有致,花卉观赏区、军事体验区、古窑洞文化体验区、乡村小吃广场……乡村美景与旅游产业交织融合,盘活了农村经济,富了当地百姓。

走进麻吉村,村民们正在忙碌着。“我要多备点货,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村里旅游高峰期。”一位在景区售卖饮料零食的村民告诉记者。

近年来,麻吉村精心打造的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人气很高。品尝青海的熬茶、绵稠的搅团、村民自酿的青稞酒,热气腾腾的土火锅等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按“村两委+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村民通过资金、土地、宅基地等方式入股,也可以借着村里的产业自建农家乐经营。“我们村过去是个空壳村,现在不仅有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还吸引了不少新鲜血液。”景区负责人任臣义说。

“卖景观”到“留乡愁”,乡村旅游成了乡土文化的新舞台,也让乡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时尚。

“依托村企合作,不少村民增加了收入。”东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吉兴家介绍,当地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村企合作获得分红,还可以在旅游景区打工、摆摊。自景区成立以来,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9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余万元。

互助县乡村旅游经济进行得有声有色,五十镇班彦村红色旅游景区的露营烧烤、乡村垂钓、树上木屋……依靠乡村旅游,也“圈”了不少粉丝。

“景区通过深挖红色精神内涵,积极打造‘红色+感恩+幸福’党建品牌,形成了班彦村脱贫攻坚主题展览馆、盘绣园、酩馏酒坊、生态农庄、果蔬采摘园为主线的红色经典旅游路线。”五十镇党委副书记李玮说,正值旅游旺季,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到这里。

近年来,互助县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土族文化传承示范区为目标,依托独特的土族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成了5个乡村旅游打卡地,“赛纳五十”“花儿丹麻”“老家东山”“灵秀五峰”“福地东沟”“秘境松多”等一批“全域全时全季乡村旅游”新名片更加响亮,“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醉美互助”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

特色产品富农家

来到互助县台子乡,大片金黄色的麦浪翻滚着,已进入收获期。

在台子乡塘巴村,老远就听到农家小院里传出村民们爽朗的笑声。村民张显军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一边拾掇,一边热情地介绍去年新改造提升的4栋温室。“油麦菜、油菜十几天一茬,一棚可卖三四万元,村里还给这些蔬菜‘挂了牌’,现在我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你不知道,原来我种一亩地,费很大的劲才赚几千元钱。”

为了让村里的农产品卖得更好,互助县聚焦打造“七彩农业”名片、建设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目标,持续在蔬菜产业扩规模、育新品、提质量、树品牌、强营销方面精准发力,全县蔬菜播种面积达5020公顷,年产蒜苗、长白葱、娃娃菜、菜薹等各类蔬菜17万吨以上,向外输出9万余吨,年产值达86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4000余万元,高原冷凉蔬菜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今夏更是积极打通“关地合作”渠道,在全省率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直供。

一茬茬的露天蔬菜,笔直挺立的长白葱,圆滚滚的马铃薯……时下,一大批互助“七彩农业”特色农产品抢鲜上市,在丰富人们餐桌的同时,也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秘密武器”。今年上半年,互助县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6.08%

“过去我们得卖力介绍马铃薯的品质好,现在说是‘互助’的,大家都认可。”近日,在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一垄垄马铃薯长势良好,前来忙碌的村民们讨论着马铃薯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为叫响“互助马铃薯品牌”,当地不断更新品种、改良风味、提高质量,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农产品知名展会等平台开展宣传推介、洽谈对接等活动,提升互助马铃薯的品牌知名度。如今,互助马铃薯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远销全国各地市场。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是重要“桥梁”。深耕“七彩农业”产业,互助县不断发力品牌建设“新赛道”,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

截至目前,互助县已注册登记8大类95个农畜产品商标,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绿色蔬菜11个、绿色食品4个,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333.33公顷,建成“供港”生产基地达10个以上,认证面积达666.67公顷以上,“两品一标”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60%,标准入户率达80%,互助马铃薯、互助长白葱、“互丰”杂交油菜、“海北花”菜籽油、互助高原夏菜等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正在不断提高。

美丽乡村入画来

河畔初秋,绿野仙境。在位于互助县西北部的南门峡镇磨尔沟村。远远望去,峰峦叠嶂的大山间苍松挺拔,桦树成林,不远处的南门峡水库把山间的秋景倒映在镜子一样的水面上,再加上蓝天碧水和深深浅浅的黄色、墨绿,宛如一幅秋日的油画。

爬山、看景、采摘……每逢节假日,磨尔沟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已经陆续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村民裴生军和妻子是磨尔沟村的脱贫户,一大早便忙着招呼游客,一刻也闲不下来。

“从今年6月到现在,生意特别好。”裴生军说,他和当地许多村民一样,以前一直在外务工,这两年依托磨尔沟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家门口销售当地特色小吃,今年半年的收入已经超过往常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

过去,磨尔沟村耕地少,农业经济薄弱,产业基础单一,这些成了磨尔沟村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建档立卡脱贫户曾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

如今的磨尔沟村,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成为环西宁市一小时旅游圈内的“网红”旅游点,还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过去,我们守着好风景却没钱。现在,依靠乡村旅游,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说起磨尔沟村的变化,村民们感慨道。

变化背后,是磨尔沟村将“美丽乡村”与“绿色生态”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村民富了、环境好了,服务也随之升级,从而吸引了更多游客,形成了良性循环。

“村党组织将继续探索让党建向服务型和功能型升级,为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注入灵魂、提供动力。”磨尔沟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军说。

走进互助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绿树掩映之下,村道宽敞整洁,庭院鲜花盛开。“村里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排水沟建成了景观廊道,砂石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现在我们村成了洁净美的人居环境‘样板村’,生活便利、环境整洁,生活在这里感觉整个人都心情舒畅。”提起村里的变化,公益性岗位保洁员苏占青赞不绝口。

魏家堡村的“美丽升级”,离不开党建这个有力抓手。“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魏家堡村党支部书记莫程山说,村里还注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属于村集体经济),探索建立健全了农村物业化管理服务和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

如今,生态优势、农业资源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正催生美丽经济,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一个个崭新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书写。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