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吴雨
办宴席、设灵堂、请乐手鼓手,敲锣打鼓好几天。以前,许多地方每逢丧事都要大操大办,不仅耗时耗力,还浪费严重。
如今,鞭炮、纸钱换成了鲜花,丧事一切从简,选择树葬、花葬等生态葬……随着绿色殡葬理念的推广,在海东市正在悄然兴起一股“新风尚”,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理念在这里渐入人心,丧事简办的风气更加浓厚。
“我去世后丧事要从简,不请宾客、不设酒席,简办丧事。”近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塘川镇汪家村94岁的老兵刘生贵去世了。虽然家属仍沉浸在丧亲之痛中,但是家属还是在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的帮助下,遵从了老人生前的遗愿,丧事从简办理。
刘生贵1949年8月入伍,曾参加解放战争、剿匪战争,2019年获颁“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1955年,刘生贵退伍后回到老家务农,老人一生艰苦朴素、勤勤恳恳、待人热情,是左邻右舍心中的“热心肠”。老人过世后,汪家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红白理事会成员及时向老人家中送去了慰问和关心,对其家属积极践行厚养薄葬的行为表示称赞,全程监督并帮助丧事办理,对文明乡风进行公示。
“我们积极响应移风易俗的要求,没有设宴,家里十多位亲戚和村里红白理事会成员一起举办了丧礼。”老人家属坦言,以前操办红白事,村里人都会相互攀比,动辄宴请十几桌、几十桌,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办事的人和被请的人都心累。现在,丧事简办,花费不高,减轻了很多压力。
无独有偶,今年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20名群众主动申请生态安葬补贴。其中,前河乡朵某被评为“移风易俗好榜样”典型代表。2024年初,朵某父亲去世,朵某积极响应移风易俗的政策要求,主动丧事简办,并选择了简约、环保的丧葬方式,极大地遏制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一开始,大家并不是很理解,觉得有悖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等真正减去负担后,人人拍手叫好。”民和县民政局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冶莉莉说。
早在2018年,海东市就开始推行移风易俗,在充分考虑风土人情、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基础上,将各地在移风易俗方面积累的成熟稳健、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2020年,海东市出台并施行《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简称《条例》),专门就移风易俗工作立法,多措并举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也在全国尚属首例。可以说,《条例》的出台为全市推动移风易俗提供了法治保障,标志着全市移风易俗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截至2023年底,海东市农村婚事平均费用从30万元左右降至12万元以内,丧事平均费用由4万元左右降至1.5万元以内,累计节省各类开支约11.7亿元,切实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此外,全市共打造移风易俗示范乡镇16个、示范村53个、示范社区10个,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移风易俗光荣榜、移风易俗监事会等制度建设和机构设置已实现村(社区)全覆盖,为全面推动全市移风易俗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海东福寿人文纪念园,一排排绿树生机勃勃,四周鲜花环绕,墓位隐匿于绿树鲜花之中。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鲜花。
据海东福寿人文纪念园总助理杨万明介绍,福寿人文纪念园占地13.38公顷,建成墓位4500余座。“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推行节地生态葬政策,通过多渠道在全省范围内征集自愿接受节地生态葬的市民,已连续3年举办全免费生态葬活动。这种丧葬方式,有政府的奖补措施,不仅有利于生态环保,也能减轻丧亲家庭经济上的负担。”杨万明说。
自2018年海东市倡导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以来,海东市力推惠民政策,各级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有效推广了绿色殡葬理念。海东市民政局区化地名和社会事务科干部祁浩婷介绍,2019年时,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民众只有50人,为他们发放奖金15万元。截至2023年,已累计为619名民众发放奖励资金207余万元。由此可见,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民众数量逐年呈倍数增长,绿色殡葬在海东“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