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讯(记者 朵玉雪)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秉承保护与开发同步、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为构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平安力量。
按照保护传承弘扬河湟文化,以文化繁荣促进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要求,平安区开展非遗普查、项目申报、传承人认定等工作,积极建立国家、省、市、区四级优秀非遗名录体系,现已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8项,市级非遗项目31项,区级非遗项目41项,申报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12名,区级传承人40名,对平安区文化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促进非遗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平安区结合相关文旅活动,开展非遗项目宣传展演和非遗资源展示展览,积极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不断扩大河湟农耕文化、平安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每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和“夏宗寺花儿会”进行非遗项目展示展演、短视频播放、展板横幅等宣传,不断提升平安非遗的知名度;积极参加每年青海省丝路花儿艺术节暨河湟文化节、农展会等省市大型活动,进一步加大非遗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推动非遗宣传和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平安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社团教育的各环节和各领域,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和艺人到平安区第二中学、第四小学、古城回族乡中学、平安区第三小学、平安区老年大学等开展花儿、戏曲、竹马子、河湟刺绣、河湟剪纸等非遗进校园、进社团活动30多期,并在非遗项目所在地开展花儿、眉户戏、狮子舞、竹马子、五鬼顶灯、戏曲等各类传习培训班20余期。近年来,共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建立起一批非遗传承人群队伍,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进一步推进非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平安区先后申请注册青绣公司5家、工坊5家,现有长期从事青绣手工技艺的绣户120余户,青绣产品年加工量达6万余件。申报省级非遗传承基地3家,省级青绣非遗工坊2家,市级青绣就业工坊2家,青海省乡村工匠4名,成立非遗传习所7家。目前,各类场所积极开展传习培训活动,培训学员超700人次,不仅培养出一批非遗传承艺人,也使部分非遗技艺转换成“指尖经济”,为平安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