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李小英 摄影报道
在青海省东部的湟水河畔,有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海东市乐都区。这里,山川相依,林韵悠悠。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向河谷,远处层峦叠嶂,近处绿意盎然,成片林木随风摇曳,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锦绣画卷。
这如诗如画的景致背后,是乐都区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乐都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的“三绿”建设为抓手,全力筑牢青海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到2024年年末,乐都区林地面积拓展至88766.67公顷,草原面积109786.67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0.90%,森林覆盖率41.02%,公园面积198.65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43%。
如今的乐都,真正做到了“推窗见绿地、出门见公园、散步闻花香”,成功构建起充满诗意的“生态绿城区”。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给乐都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滋养出蓬勃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
一年一度的碾伯寨子梨文化活动,已然成为乐都的城市名片。每当梨花盛开时,漫山银白、花香四溢,吸引大批游客。生态旅游的火热,让游客尽情领略乐都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也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一时间,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游客打造出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地道农家菜的理想之所。村民们也抓住商机,在路边摆摊,售卖特色美食与农产品,鼓起了自己的钱袋子。
“今年的梨文化活动在花海美景的基础上,增设众多特色打卡点。通过融入‘哪吒’‘敖丙’等热门元素的墙绘,吸引游客驻足打卡;绘有大唐陇右道行政区划图的文化墙,生动展现河湟地区的悠久历史,让游客感受文化熏陶;网红凹凸镜打卡点更是趣味十足,游客随手一拍就是创意大片,定能收获难忘的游玩记忆。”碾伯街道办事处主任徐汉娟介绍道。历经7届梨文化活动,累计吸引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千万元,成功打响了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达成了“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百姓增收”的多赢局面。
在特色林果业方面,洪水镇高家湾村村民韩常宽的故事颇具代表性。2016年,在政策扶持下,他承包45.33公顷荒山,成立海东市靓柱林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试种“仙女果”。如今,园内种植7.4万余株果树,累计产量57万斤,每年吸纳800余人次务工,累计支付工资近90万元。公司还多次在青海省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好评,为乐都农林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乐都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林业产业总产值稳步提升。2024年年底,林业产业总产值达4283.925万元,特色经济林、中藏药材、草产业种植面积110546.67公顷,产值12278.26万元,建成各类绿色产业基地2826.67公顷,林业合作组织发展至397家,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十四五”以来,乐都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三北”工程等项目,完成营造林58346.67公顷;落实天然林与公益林管护面积72833.33公顷;建设水利灌溉设施,辐射面积1493.33公顷;开展义务植树,栽植苗木750.89万株;采用科学播种施肥,改良草原3333.33公顷。
“我们将继续探索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之路,让乐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百姓生活更美好。”乐都区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表示。如今,漫步在乐都这座古都,一幅幅青山为底、繁花铺锦,生态经济共荣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