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海东291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实现脱贫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新闻 >> 浏览文章
海东291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实现脱贫
发布日期:2020/11/16 10:43:26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本报讯(记者 尕桑才让)“十三五”以来,海东市通过争取中央、省级少数民族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项目资金,致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少数民族群众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促进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和谐。

2017年,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县率先脱贫“摘帽”。来自循化的撒拉族劳务人员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经营的餐饮实体店达7500多家,转移农村劳动力4.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亿元,拉面产业已成为撒拉族的主要脱贫致富途径。2019年,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县脱贫“摘帽”。原先零散分布在干旱山梁沟坡间的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干旱缺水,靠天吃饭,出入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16年,山上的村民搬到了设施完善的山下新村,养起了八眉猪,做起了绣娘,酿起了酩镏酒,办起了农家乐。截至目前,海东291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实现脱贫。

“十三五”以来,海东累计落实人口较少民族各类扶持资金8.4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项目共计1530项,撬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密集上马。目前,全市291个人口较少民族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乡乡通柏油路、县县通高速路,实现了项目区电力全覆盖,农牧区的供电稳定性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把海东富有地域特色、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承载田园乡愁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植被覆盖率达28.5%,设立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4755个。18个村被命名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依托绿色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打造了互助县小庄村、麻吉村,循化县三兰巴海村等一批以民俗接待、民族故里展示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基地,推动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动实践。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坚持把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根本途径,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较少民族村增收带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特色手工业、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

此外,充分发挥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启动实施“民族团结+非遗传承+青绣产业+旅游+拉面经济”融合发展行动,加快推进创建工作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进程。激发人口较少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大对当地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发放小额创业贷款等措施,积极鼓励民众创业就业,逐步探索出了以民族餐饮、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建筑、交通运输等为主,多业并举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子。

如今,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致富带头人、家庭、个体发展势头迅猛,群众投资入股、投入再发展积极超前,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群众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国家政策深入人心,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空前增长,各民族文明新风蔚然成形。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