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研究员张承惠表示,在未来20年的时间内,民企生存环境都将面临巨大的变化,政府应在助力民企“走出去”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本报记者 牛福莲
“当前中国经济已走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大变革时期,在此情况下,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企则需要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来适应国内市场发生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研究员张承惠日前在2012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以“人民币国际化和民营企业走出去与企业竞争力”为主题的分论坛上表示,至少在未来20年的时间内,民企生存环境都将面临巨大的变化。政府应在助力民企“走出去”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增长动力面临转换 民企发展空间受限
张承惠认为,过去30多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可归纳为“四化”,即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全球化,但总体来说,目前这些增长动力基本结束,增长动力面临转换。
首先是以重化工业带动的工业化已接近尾声,重化工业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压力已超出中国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依然有较大空间,但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的城镇化也将有所减少;第三,靠吸收、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知识人才等来提升现代化的空间已经很小;第四,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经济复苏缓慢,全球化红利日渐减少,预计明年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至少从现在至未来20年,民企的生存环境都会面临巨大的变化。”张承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需要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来适应这样的经济转型及国内市场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寻找更多的发展空间。
民企走出去是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张承惠认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民企来说,首先面临着国内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这极大限制了民企的发展空间。以钢铁行业为例,今年的产能在9亿吨左右,但销量却只有7.2亿吨,产能过剩在20%以上,且目前产能依然呈现增加态势。在今年钢铁市场严重不景气的情况下,钢铁全行业亏损20亿元—30亿元。“这同样也是过高强度投资所带来的结果。这说明像钢铁等部分行业的产业扩张空间已经很小,走出去对民企来说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空间。”
第二,走出去直接投资有利于规避当前越来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自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这种情况下各种贸易保护主义、保守主义等贸易保护壁垒层出不穷,走出去直接投资是规避贸易壁垒的直接手段。
第三,对于面临转型升级的民企来说,走出去拓展国际视野也成为其自身发展壮大的需要。民企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成长到一定规模,走出去则可以更紧密地去接触和了解国外的贸易环境,了解国外市场需求和行业最新动向。
第四,成为一家强大的跨国公司应是民企未来重要的发展目标。这种情况下走出去有利于学习他国先进的技术知识,以及更好地使用国外优秀科技人才。
第五,走出去有利于企业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在制定国际规则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
政府应更多支持民企走出去
在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张承惠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相关支持。
“走出去面临的第一个矛盾就是中国目前的出口主要是面向发达经济体,但80%的海外直接投资却在发展中国家。”张承惠认为,因发达国家投资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目前我国在产品出口和对外投资方面的差距仍较大。但她提醒民营企业,仍在持续中的欧债危机为他们带来了机会,危机可能会使部分国家迫切需要来自国外的投资,这无疑为想要进入欧洲投资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们创造了条件。
“中国目前的比较优势在于制造业,但海外投资的主要重点是资源。也就是说,我们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展到海外去。”张承惠认为,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把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投资海外资源相结合,让一些先进的制造业优势逐渐走向海外市场。
目前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而对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来说,未来更应成政府的政策支持重点。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在支持民企对外投资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信贷政策的调整空间仍很大,相关部门应为民企提供及时的海外投资信息咨询、传导风险评估报告及建立相应的组织来维护民企的合法权益等。”张承惠认为,对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风险,一方面需要企业家们加强自我保护、自我防范和自我管理风险的意识,另一方面,则更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外交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