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一、高校毕业生及农民工就业情况
今年上半年,海东市通过加大政策引领、服务跟进、活动助推等措施,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全市就业局势总体平稳,就业总量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增,但增幅较小。截至目前,全市共向省内外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39.36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49万人次的80.3%。其中:省内跨地区转移13.96万人,省外转移14.89万人,就近就地转移10.5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2.67亿元,人均劳务收入8300元。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累计6393人,实现就业5675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88.7%。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全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市还有近40万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每年毕业返乡的高校毕业生约7000人,加上往年毕业生未实现就业的,总量突破万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任务重、压力较大。二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复工复产尚未完全达产达效,尤其是省外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餐饮等服务业,还未达到去年和疫情前的用工水平,岗位容量有待进一步拓宽。同时,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不足,就业压力较大,短期内就业存量难以消化。随着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反弹,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后担心外出务工易受感染,产生观望心态,不愿外出就业。部分已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参加技能培训的愿望不强,转移就业后的稳定性差,一定程度上存在“输不出、稳不住、留不下”的问题。三是随着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总量叠加,进一步增大了就业压力。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自谋职业、自主择业的意识。针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扶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多数高校毕业生虽有创业的想法和激情,但受资金、经验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创业成功率低,稳定性差。四是基层服务机构基础薄弱,乡镇一级没有专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且信息网络建设滞后,服务手段较为落后,存在各类就业信息难以及时进村入户的现象。
三、建议
一是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传递、交流、发布的有效服务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转变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制定出台扶持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政策,调动城乡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