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乐都区】不愁吃 不愁穿 有余钱仓岭顶村民过上了“牛”日子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海东新闻 >> 浏览文章
【乐都区】不愁吃 不愁穿 有余钱仓岭顶村民过上了“牛”日子
发布日期:2020/9/11 14:16:07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仓岭顶村是市委书记鸟成云的联点帮扶村。2015年以前,村里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的难度也极大。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仓岭顶村旧貌换新颜,由昔日的穷山僻壤,变成了今日的美丽乡村。近日,记者跟随“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全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团来到这里看到,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一个破败的偏远山村,变成了全市精准脱贫工作的“样板村”。

金秋九月,仓岭顶村迎来了又一个忙碌的秋收时节。走在乡野小道上,顺着两旁望去,土地上早已不是以往种植的“老三样”,生长旺盛的当归中药材也在为丰收欢唱。已经收割的麦捆,星罗散布在地里整装待发,低头的麦穗诉说着一个沉甸甸的秋。当记者采访仓岭顶村农户,问起大山深处脱贫增收的“秘诀”时,村民都说是得益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大家伙不愁吃、不愁穿、有余钱。

农田里,仓岭顶村村民祁灵财正在和家人收割燕麦。说起收成,祁灵财脸上藏不住的幸福,他说:“这么多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我们村里发展起了养殖业,农田里种植的一亩燕麦,经过村里青贮饲草加工,收入能达两千元。”

随后,记者从隔壁田地的麦捆里抽了一株麦穗放手上使劲搓了搓,搓出的麦粒不是很饱和。虽然收成不是很好,但村民们并不发愁。在田坎上坐下来,村里的脱贫户包有财笑着给记者算起收入账:“5亩多的当归收成不错,加上家里养的牛,总收入倒比去年增加了。在我们这里,种庄稼早已不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了。”

在包有财家隔壁,有个家庭养牛厂,女主人李华梅带记者去看了她家养的西门塔尔品种牛,只见屋后山坡下用栅栏围起来的“圈子”里,牛群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李华梅告诉记者,前几年她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大学生,2015年还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队伍中,后来经过政府的扶持,夫妻俩从最初养殖的4头牛发展到了现在的30头牛。2016年,顺利脱了贫。“2019年,养牛这项收入就达到了八万元。”李华梅说,明年打算扩大养殖规模,至少要养50头。

记者在仓岭顶村的农户家看到,家家除了电视机、电冰箱,还有一台电脑,装了宽带。说起新买的小轿车,祁灵财说:“这有啥,村里买了小汽车的有很多家,其他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大家不愁吃,不愁穿,该有的都有了,手里还有余钱。”

在仓岭顶村,记者走家串户,与村民算着收入账。村党支部书记祁善文道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原因:“我们把山地和平地都利用起来,调整了种植结构,不光靠小麦、油菜籽、土豆等粮食作物,当归种植、青贮饲草燕麦种植、养殖才是主要收入来源。”

“燕麦好种植,也不用施肥打农药,产量比去年还增加了,收入也比其他农作物高。”祁善文说,村里成立仓岭顶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大规模养殖西门塔尔品种牛,2019年,村里将合作社承包出去,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就有5万元。

村民尝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但跟村民致富增收的愿望相比,结构调整得还不够。村里规划下一步还要推广家家户户进行牛羊养殖,培育规模化养殖,建成中药材特色村,种植党参等,近两年已经开始试验种植,明年将扩大种植面积。“结构还要调,越调路子越宽敞。”祁善文说。

 
 
 
点击浏览下一页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