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海东日报讯(记者 张璐 通讯员 祁积来)近年来,海东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工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以打造“全省最好、西部前列”营商环境为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创新方法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指标大幅提升,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竞相迸发,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海东市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建设年”“营商环境集中攻坚年”,成立了海东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下设政务、投资、市场、融资、法治环境及零碳产业园投资服务6个专项组,实行市级领导包联制度,进一步健全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企业积极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先后制定印发了海东市“营商环境建设年”方案、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优化营商环境考核办法等文件,以目标定任务,以责任促落实。积极开展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青海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相关政策学习培训,及时跟踪报道典型经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登记财产、纳税、跨境贸易、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务服务、包容普惠创新方面的8个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在全省复制推广。
同时,落实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模式,清理规范性文件31件,确保市场主体设置准入一单尽列、单外无单。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食品生产许可压缩至10个工作日,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1.07万户,在全省占比达19.51%。清查2500余份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并逐条进行了公平竞争审查。推行“容缺受理”便民服务,90%以上的证明事项实现告知承诺,99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推行“证照分离”。实现“不见面”开标流程,市、县区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国有产权、土地和矿业权出让五大类公共资源交易全部进场交易,招标采购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率达到100%。
海东市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金额,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清零。不折不扣把增值税改革、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市场主体减税面达到95%以上。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各1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产业园区1家。新培育外贸企业7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0%。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达10040件,中国驰名商标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常态化开展助企暖企行动,2000余名助企联络员帮扶2000余家企业,累计减税降费3.5亿元,帮助企业融资11.9亿元,协调解决企业反馈问题500余项,问题解决率达到98%。
为给企业提供更快、更优质的服务,海东市深入实施投资“审批破冰”工程,将在线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在线审批事项办结率达95.44%。创推不动产登记“高效1113”品牌,只需提交一套资料、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在3个工作日取证。全面取消普通客户用水用气报装审查检查环节,推行供水供气提前介入服务,用水用气报装环节减至2个,报装时间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推行企业用电“三零”模式,实现办电“一证受理”、低压接电“零投资”,客户线上办电率达到99.36%,获得电力指标已步入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目前,全市94个乡镇、1589个村6794项政务服务事项及110项“跨省通办”事项进驻省一体化平台,网上可办率达98%。推动落实248.06万条线上线下“好差评”评价普遍落实,民生事项实现零距离服务、零成本沟通、指尖办理,各类企业诉求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度达100%。
海东市还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村级综治中心建成率为97.6%。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建立企业家参与涉及政策制定机制,发布亲清政商关系负面清单。开展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活动,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法律服务。加大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依法高效审理企业合同纠纷案件及特殊时期商事案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健全完善了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实施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抽查检查对象处置和公示率达100%。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全省率先对2.6万家企业建立实时全景“信用画像”,对修复期内的1.6万户市场主体进行了信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