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乐都区】熊沈家村“大棚经济”助农增收
您当前位置:中国中小企业海东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新闻 >> 浏览文章
【乐都区】熊沈家村“大棚经济”助农增收
发布日期:2024/5/7 15:07:49 | 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次数: 【字体:

 

海东日报记者 李永兰 报道

“这些大棚是我们去年以来建设的,在产业方面做得还算成功,你跟着我们看一看就知道了。”一路上,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岗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许乃奎向记者不断地介绍着“大棚经济”。

许乃奎所说的“这些大棚”正是位于乐都区城乡接合部的熊沈家村温室大棚项目。

熊沈家村属于半拆迁村,共有10个社近1600人,现有耕地20.133公顷,鉴于该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去年3月份,岗沟街道使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建设了10栋日光温室大棚并配套水电路附属设施。

从构架起大棚那一天起,岗沟街道就开始结合熊沈家村地理资源优势,通过“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确定以本地辣椒为富民增收主导产业,通过“产品保价”的方式,让辣椒种得出来、卖得出去,有效解决了规模化种植的后顾之忧。

有了产业先行,那么探寻靠谱的“棚主”也被提上日程。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刚好结束了毕业后的第一次创业,有一天和家人闲聊时听说,村上有一项目建成后需要‘带头人’,正好村书记也找上我,我和家人商量后便决定去试一试。”从村里走出去的姚世鑫和大棚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当然,姚世鑫并不用发愁大棚用来种植什么。大棚于去年1211日建成后,以本地辣椒“猪大肠”为主导产业,在岗沟街道党建的引领下,姚世鑫接受由区商务局统一提供的辣椒育苗,于去年冬天开始了首批秧苗的种植。

即便如此,姚世鑫还是遇到了烦恼。熊沈家村背靠山势陡峭的乐都区墩顶山,由于地形特殊,雨季形成的一条沟壑冲刷下来很多碎石滚落到农田,面对这些“难搞”的碎石,姚世鑫在农机专家的指导下,自己驾驶旋耕机改善土质。

“光是弄掉大棚里的这些碎石就花了我近一个月时间。”看着已经建好的大棚和含有富硒的红土地,姚世鑫很是欣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姚世鑫负责的这10栋大棚共计占地1.8033公顷,其中有8栋用来种植辣椒,另外2栋大棚种了豆角和西瓜,每个大棚光是辣椒,一茬的产量就在4000斤左右,而这些硕果也源源不断地流向我市各县区各个市场,按照他的话来说,尤其是冬天,基本上供不应求,销售渠道更是一路畅通。

“我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情怀,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在地里折腾,总是弄得自己满身泥巴,就算是小范围的耕地,也是种啥成啥,可能我有这个天赋吧,哈哈……”姚世鑫边打趣边带记者走进大棚。

记者在一栋栋大棚里看到,一个个色泽翠绿的螺丝椒挂满枝头,长势旺盛,两位椒农在大棚里采收辣椒,并将辣椒搬运、分拣,一派繁忙景象。“我们种植的辣椒品质较好,色泽鲜亮、味道纯正,深受市场青睐,这几天就有好多顾客下单收购,这已经是第三茬的辣椒了。”姚世鑫趁机向大家分享丰收的喜悦。

记者注意到,在大棚外姚世鑫还细心培育了一些樱桃树。提起今后将如何利用大棚附近闲置的空地时,站在一旁的许乃奎眼神瞬时充满希冀,指着不远处闲置的空地兴致勃勃地介绍,这些大棚最大的优势在于靠近城区,一来接近乐都高铁站,春夏季节,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本地群众,都可以轻松步行前来大棚体验采摘的乐趣;二来,单一的大棚显然满足不了前来采摘的顾客,后期可以利用大棚外的滩涂地进行养殖。

如今,该项目已为熊沈家村的3496人带来直接经济收入,主要为村民土地流转费用。许乃奎介绍,这10栋温室大棚现在的租赁费每年为12万元,收益资金部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部分用于村级日常支出。同时,大棚建设还带动15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2.4万元,实现了土地和务工双收益。

当下,是辣椒挂果的重要时期,绿油油的辣椒,摇身一变成为百姓致富的“香饽饽”,这不仅辐射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更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蓄了动能。许乃奎表示,今后,岗沟街道将继续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技术指导,拓展思路,创新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在“大棚经济”上下功夫,积极带动村民群众进行种植,吸纳剩余劳动力前来务工,为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大力发展培育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带动熊沈家村村民齐奔小康,达到共同富裕的美好期望。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指导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主管单位:海东地区经济和商务委员会
承办单位:海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青ICP备05000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