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65001"%>
今年以来,海东市金融系统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金融发展,金融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各项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明显。截至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8.12亿元,较年初增加16.8亿元,增长2.8%;各项贷款余额442.34亿元,较年初增加31.54亿元,增长7.7%。存贷比为71.56%,较年初上升3.16个百分点。全市担保公司实现在保余额20.89亿元,累计担保贷款93.39亿元,上半年新增担保项目967个,新增担保贷款8.06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1.5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45亿元,其中当年发放贷款2022万元。典当公司典当余额1418万元,累计典当总额2.2亿元,其中当年典当34笔,典当总额820万元。保险业金融机构累计完成保费收入7.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803万元,增长11%;累计赔款支出1.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08万元,增长5.25%。全市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融资主力军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多渠道扩大融资规模。截至6月末,全市全社会融资198.28亿元,同比增加68.27亿元,增长52.5%,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9.6%。其中: 人民币各项贷款122.47亿元,同比增加44.79亿元,增长57.7%;委托贷款1.46亿元;银行承兑汇票18.99亿元;贷记卡消费融资11.05亿元;保险公司赔偿0.09亿元;投资性房地产30.45亿元;小额贷款0.17亿元;其他贷款13.6亿元。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融资,全市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40家企业,占全省挂牌企业总数的12%,实现融资1.07亿元。
三、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金融网点覆盖面不断提高,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到170个,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2271人。省级金融机构不断向海东延伸。今年上半年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多次赴海东进行业务拓展和洽谈,达成合作意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省农信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针对全市农牧业建设、生态建设、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省农担公司已在全市六县区成立分公司,实现政策性农牧业担保全覆盖。积极引进电商拉面平台,为全市拉面经营户提供线上服务。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拉面贷款余额4544笔,金额8.07亿元。其中今年发放2851笔,金额4.56亿元。另外,多举措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对全市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开展融资需求意向摸排,并推介给相关金融机构。截至目前,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各类复工复产贷款2.93亿元,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四、政银企合作交流持续深化。通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现场调查等多种形式向银行推介融资项目。全市共推介融资项目59笔,金额达58.7亿元。全市各金融机构共对接企业76家,对接融资需求19.04亿元。现已向119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共计4.4亿元。举行2020年“加强银企交流合作、服务地方实体经济”政银企对接会,现场签约仪式上共有8家银行与企业集中签署了11个贷款项目,贷款总额达9.8亿元,20家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意向性贷款近8亿元。
五、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大力投放扶贫贷款,截至目前,全市金融机构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9.69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带动服务人数94.83万人,带动服务贫困人口35.48万人。面向全市贫困户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档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信用评定和“三有一无”户认定工作,共确认“三有一无”户11191户,为9150户申请“530”小额扶贫贷款的“三有一无”户发放贷款余额3.3亿元。
六、金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大力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将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累计创建省级信用县2个、信用乡镇37个、信用村703个,农户信用档案建档数17.07万户、评定信用农户数15.5万户。综合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截至目前,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7.02亿元,不良率1.59%,其中农村合作机构不良贷款3.96亿元,不良率2.67%。